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病理生理学》本科练习题(问答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9:50: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病理生理学》本科练习题

1.为什么低渗性脱水会较早出现低血容性休克及脱水征? 2.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机制。

3.简述休克早期机体的代偿意义。

回心血量增加和动脉血压维持、血液重分布、保证心脑血供。(需扩展解答) 4.简述休克引起DIC的机制。 休克导致DIC的发生机制是:

(1)休克不断发展使血液呈高凝状态:由于微循环严重淤血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使血液粘滞性增高,血细胞比积增大,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

(2)多种因素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感染性休克的内毒素和各种休克的严重缺氧、酸中毒,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Ⅻ因子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时组织损伤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感染性休克时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和破坏,也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均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3)血细胞聚集和破坏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血流缓慢和血液浓缩,使血小板聚集、活化,释放PF3;红细胞呈缗钱状进而破坏、释出红细胞素,均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促进DIC发生。

5.简述休克的分期、各期微循环和血流动力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休克根据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分为三期,但有些休克不一定都经历这三个过程,如过敏性休克发病后可直接进入微循环淤血期;而严重烧伤或严重败血症时,休克早期的表现不明显,一开始即以晚期表现为主。休克的分期如下:缺血缺氧期(即休克早期、代偿期、微循环痉挛期),淤血缺氧期(即休克期、失代偿期、微循环扩张期),DIC期(即休克晚期、 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1.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或特征)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以前阻力增加为主 ② 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③ 微循环灌流减少 ④ 动-静脉吻合枝开放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引起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血中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压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增多。

2.休克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 ② 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③ 微循环灌多于流 ④ 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或聚集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乳酸、组胺、激肽、腺苷等扩血管的物质增多,使血管扩张,血流缓慢;白细胞的贴壁、嵌塞也可使血粘度增大,血流更加缓慢。

3.休克晚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② 真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 ③ 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 ④ 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内凝与外凝系统激活,导致DIC发生。

6.为什么急性DIC 患者会发生休克?

7.DIC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和机制。

发生机制:1)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 2)继发性纤溶亢进 3)FPD 增多

8.呼衰病人可出现哪些酸碱紊乱?为什么?

9.简述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⑴ 端坐位部分血液转移到躯体下部,肺淤血减轻。 ⑵ 端坐位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通气改善。 ⑶ 端坐位水肿液吸收减少,肺淤血减轻。 10.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产生多尿的机制。

《病理生理学》本科练习题(问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ve7y73glo8iiwm479c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