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移码:核糖体在mRNA上解读密码时,向前或向后移动一个核苷酸,从而改变读码框,使多肽链的延伸得以继续。 21、乳糖操纵子结构:
22、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理(根据环境条件中的乳糖,葡萄糖的存在情况分别叙述) 答:①当乳糖和葡萄糖同时存在时:葡萄糖的存在使腺苷酸环化酶受到抑制,则cAMP水平下降,不能与操纵子上cap基因的产物CAP结合成复合物,故不能发挥正调控;但是乳糖的存在以及调控的渗漏现象,微量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使乳糖转变为异构乳糖,异构乳糖与乳糖阻遏蛋白结合,负调控的诱导作用可以发挥,所以lac在低水平上转录。②当乳糖不存在时:没有异构乳糖形成,阻遏蛋白完全结合在操纵基因上,lac无法转录。③当只有乳糖存在时:微量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使乳糖转变为异构乳糖,异构乳糖与乳糖阻遏蛋白结合,负调控的诱导作用发挥,合成的酶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lac的转录;另外葡萄糖不存在时,cAMP水平高,能与CAP结合为复合物,增加RNA聚合酶结合效率,加快转录速度,这是正调控的诱导。正负调控相配合使lac高水平表达。 23、色氨酸操纵子在氨基酸充足和不足条件下的调控
答:色氨酸本身不是阻遏蛋白,但能与无活性的阻遏物结合而形成有活性的阻遏蛋白,所以称色氨酸为辅阻遏物。①当色氨酸充足时:色氨酸与调控基因编码的无活性阻遏蛋白结合成为完全阻遏物并结合到操纵基因上,使得RNA聚合酶不能与启动子结合,则色氨酸合成有关的五个基因的表达被关闭。另外,色氨酸合成酶操纵子中,因为Trp-tRNA含量丰富,核糖体顺利通过色氨酸的密码子区,边缘覆盖于区域2,阻止区域2与区域3的配对,则区域1与区域2配对,区域3与区域4配对,形成衰减子结构,转录终止。②当色氨酸不足时,阻遏蛋白由于没有色氨酸的结合而不具有与操纵基因结合的活性,所以色氨酸合成酶操纵子可以顺利开启。另外,色氨酸合成酶操纵子中,因为Trp-tRNA含量少,核糖体在色氨酸的密码子区延宕,故区域2与区域1不能配对,区域2与区域3配对,衰减子不能形成,转录继续进行。
24、cAMP-CAP 以及其参与的代谢调控
答:cAMP(环化一磷酸腺苷)由腺苷酸环化酶催化以ATP为底物合成,通过与cap基因产物CAP结合形成cAMP-CAP复合物。对于依赖CAP的启动子,必须要有该复合物的参与才能启动转录。该复合物具有结合DNA特异位置上的能力,并增加结合RNA聚合酶的
25
结合效率,加快操纵子转录速度。它激活转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作用于RNA聚合酶;二是作用于DNA并改变其结构,以协助RNA聚合酶的结合。实际上这两种作用方式可能同时存在。
25、λ噬菌体中:抗终止蛋白:Q蛋白、N蛋白
调节蛋白:CⅠ、CⅡ、CⅢ、Cro。 CⅠ与Cro作用相反。 寄主蛋白:NusA、NusB、NusG、核糖体S10蛋白 Xis为切割基因 int为整合基因
26、CI 蛋白>Cro蛋白:进入溶原 CI蛋白 27、N 蛋白的抗终止作用的机理:N蛋白合成之后结合于位于终止子TR1、TL1上游NutR1、NutL1位点的boxB上,并与暂时延宕在终止子处的NusA蛋白,以及其他抗终止因子NusB、NusG等结合,或使RNA聚合酶的构型发生改变,或减弱TR1、TL1的终止能力,使RNA聚合酶顺利通读左右两边的终止子。 28、λ噬菌体建立溶原周期与裂解周期过程中,λ阻遏蛋白(CI)发挥的作用 答:①作为阻遏蛋白结合在OL1、OR1启动子上,阻止早期基因的转录;②作为激活蛋白结合在自身启动子PRM上,作为诱导物促进自身转录。 29、CⅡ、CⅢ蛋白质作为正调控蛋白激活PRE启动子转录CI基因和Cro基因的反义mRNA。CI蛋白与OL1、OR1有高亲和力,微量即可结合而关闭向左右的基因转录;Cro基因的反义mRNA与已转录出来的正义mRNA互补配对,从而抑制Cro的mRNA在翻译水平上的表达。 30、什么因素决定CI与Cro的竞争: 答:自然选择将Cro基因排在CⅡ之前,证明噬菌体首先选择裂解途径具有进化优势。①所有妨碍CI蛋白合成的因素都会促进向裂解发展;②紫外线、木瓜蛋白酶等都会使CI蛋白降解,对左右启动子的抑制解除,表达出Cro、Q蛋白以及与裂解相关的基因;③Hfl基因产物HFL蛋白可降解CⅡ蛋白,使Cro蛋白占优势;当碳源缺乏、能量不足,Hfl基因表达受到抑制,CⅡ蛋白占优势,保持溶原;④噬菌体对大肠杆菌的多重感染促使选择溶原。 31、酵母分为MATa、MATα两种交配型,只有不同种交配型的个体才能发生接合。 32、HML、HMR是MAT位点的同源序列拷贝,只是MAT位点是表达位点(表达a或者α),而HML、HMR位点是沉默位点,它们一个是a型拷贝,一个是α型拷贝。 26 33、酵母单倍体交配型转换的分子机制 答:基于双链修复的重组修复系统。HO基因编码内切核酸酶,在MAT盒子的Y-Z交界处剪切产生4碱基的单链末端。由于MAT的左右两侧可以和HML、HMR序列配对,并从切口处将MAT降解直到Y区左侧,然后以供体的HML或HMR的Y区为模板复制出新的序列取代MAT被降解的区域,配对座位再彼此分离。只要供体提供的配对区的交配型与受体交配型不同,就完成了交配型的转换。 34、RNAi使基因沉默表现为以下特征:①RNAi是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的机制。靶基因外显子的dsRNA能引起干涉,但启动子或内含子dsRNA就不会;②RNAi具有极高的干涉特异性;③RNAi具有极高的干涉效率。④dsRNA介导的干涉表现为惊人的细胞穿透力。可传递至不同组织不同细胞以及后代。 35、Drosha:位于细胞核内的RNase-Ⅲ酶家族成员之一,功能是将pri-miRNA加工成pre-miRNA,它在3’端也有突出。 36、Dicer:位于细胞质中的RNase-Ⅲ酶家族成员之一,功能是将长的双链RNA切割成小的miRNA或siRNA。 37、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小的siRNA作为引物合成目标mRNA,产生更多长的双链RNA,可以用于继续去降解靶RNA,是“随机降解的PCR”这就解释了RNAi的高效性。 38、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ISC):结合miRNA、siRNA,寻找与其同源互补的靶RNA并结合上去,可发挥:①通过不完全配对,阻止翻译的进行(工具是miRNA);②完美配对,继而完全降解靶RNA(工具是siRNA)。 39、RNA 干涉的分子机制 答:是RNA与蛋白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分为起始和效应阶段。 起始阶段:Dicer酶依赖ATP逐步切割由外源导入、转座子转录、病毒感染、反向重复序列的转录等方式引入的双链RNA,将其降解为21~23bp的双链siRNA,并且每个片段的5’端被磷酸化、3’端有2个碱基突出,这是siRNA进入蛋白复合体所必需的。 效应阶段:siRNA双链与一个核酶复合物结合形成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随后消耗ATP将双链解链为单链,siRNA的双链其中一条易于进入复合体,另一条较难。如果与靶 27 RNA一致的链进入是不能激活RISC的,只有与靶RNA互补的siRNA链进入后与靶RNA配对并激活RISC。RISC中存在一种不同于Dicer的Rnase,在siRNA3’端12个碱基的位置切割mRNA成25个nt的片段,可进行多轮剪切,使靶RNA完全降解。 另外一种miRNA(21nt)在起始阶段:①基因组中通过RNApolⅡ转录形成pri-miRNA,比较长且具有多个发卡结构,内部序列配对不完全,真正起作用的是它的茎环结构。②在细胞核中由Drosha加工形成pre-miRNA。③在细胞质中Dicer加工成成熟的miRNA。 40、miRNA与siRNA区别:①miRNA是内源的,siRNA主要是外源导入的;②miRNA不能介导靶RNA降解,但可与其不完全互补,阻抑蛋白质的翻译。 41、反义RNA抑制基因表达表现在4个方面:抑制靶基因转录、影响前体mRNA剪切、影响mRNA翻译、促进靶RNA的降解。 42、同一操纵子内各基因翻译量有差异:①翻译时一条多顺反子上由于每完成一个顺反子就存在核糖体的解体与重建,使3’端基因完整翻译的概率较5’端要低;②mRNA形成链内二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不同基因位于高级结构不同位置,翻译起始位点暴露程度及时间决定基因表达量;③调谐密码子的限速作用。即mRNA中启用了利用率低的密码子,相对应的tRNA少,核糖体就在此处停工待料,起减速挡作用。 43、信息体:mRNA与自身蛋白质结合的复合体,可反馈抑制自身mRNA的翻译。 44、每个操纵子中有核糖体蛋白基因作为调节子蛋白:当rRNA多时,它结合rRNA成为核糖体;当rRNA不足时,它结合自身mRNA,降低翻译速率。 45、mRNA寿命长短影响相应蛋白质的合成量,持家基因的mRNA寿命长些。 46、RF2因子根据自身含量多少,决定翻译时移码与否(移码可通读),从而调控自身合成。 47、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份组成八聚体核心,约146个碱基的双螺旋DNA分子缠绕于八聚体1.75圈,形成一个核小体单位。各核小体间以40~60bpDNA和组蛋白H1相互连接。 48、DNA与组蛋白形成紧密结构后就会抑制基因表达,同时也会影响DNaseⅠ对DNA的降解。 49、 染色体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核小体的八聚体组蛋白核心存在两个结构域:①其他组蛋白与DNA结合的结构域;②与DNA骨架负电荷磷酸基团互作的正电荷残基结构域。在乙酰转移酶(HAT)作用下,乙酰基被转移到组蛋白的正电荷残基结构域上,部分消除了组蛋白的正电荷,进而使组蛋白与DNA相互作用减弱,DNA与组蛋白容易分离,有利DNA的复制和转录,有开启基因的作用。而脱乙酰化酶(HDAC)作用相反,去掉乙酰基,恢复组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