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主题:寓言天地 二、教材解析 (一)课文内容
本单元围绕“寓言天地”编排了《守株待兔》 《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三篇精读课文及《池子与河流》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文言文,有童话故事,有诗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 41 个生字,会写 32 个生字。掌握“耒”字旁。 2. 借助注释读好文言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3. 注意积累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并根据词语体会性格特点。 4.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5. 学会思考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 6.. 懂得尊重不同的想法。
7. 能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8. 结合生活展开想象,扩展图画内容,联系说话。 9. 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10. 回顾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复述。 11. 结合自身生活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12. 正确掌握“ AABC”和“ ABAC”格式的词语特点,并能进行独立列举。 13. 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使用。 14. 了解通知这一应用文的书写规范,并能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写作。 15. 了解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16. 了解寓言一般比较短小,但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的特点。 17. 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守株待兔》以文言文形式出现, 使学生明白不要心存侥幸, 不要不劳而获, 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陶罐和铁罐》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狮子和鹿》故事以语言对话为主告诉学生: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 不要只追求外表的华丽, 而要注重内在。要学会尊重事实,取长补短。 《池子与河流》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告诉学生: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 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这几篇课文道理都浅显易
懂,可通过读唤起儿童情感中的共鸣,在读中体会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能将图画的意思写清楚是本单元的另外一个教学重点。 在《陶罐和铁罐》 及《狮子和鹿》中,注意积累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并根据词语体会性格特点,结
合图画将故事内容及道理简单落实到书面。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1. 借助注释读好文言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2. 注意积累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并根据词语体会性格特点。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三、教学建议
《狮子和鹿》
(一)教材分析
《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是国家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 7 课,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生动地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接着写到狮子扑来了,鹿四条细长的腿让它逃脱了,而美丽的角却让它差点送了命,课文情节紧奏,前后对比分明,语言非常优美,在生动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学习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是学习的难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腿和角前
后不同的态度是学习的重点, 同时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那么略读课文只要
求初知课文的大意,不要字斟句酌,教师只要抓住重点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即可,
而孩子主要是运用他们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
那么有了对课
型特点的分析和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为学生们设计以下目标:
第一、通过阅读来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边读边想来读懂课文。第三、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 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
第三、能够结合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那就是要全面地看到事物, 全面地看待他人、 美和适用在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环境下, 它却有存在的价值, 从而学习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和想问题的方法, 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流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指出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孩子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他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作为生命
的个体,他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独特的生活经验来走入文本开始阅读的, 在阅读当中他会利用他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来感悟文本, 理解文本,在交流中来欣赏文本, 进而来评价文本与生活中的人和物, 以及文本本身, 最终他会带着
新的感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 我们要紧紧地抓住学生的阅读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活动当中来感悟文本, 在悟中来明理,具体的教学思路有三点:
第一、形象展示,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两个动物朋友狮子和鹿,将美丽的鹿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引导孩子去猜想狮子和鹿之间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进而激发起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
第二、多层次阅读,感悟交流,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我们知道学生对
文本的理解的程度是建立在多层次的阅读的基础之上,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 教师
将和孩子们一起经历阅读学习的全过程, 通过四个层次的阅读活动, 让学生们在
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来生成并建构新的知识, 具体说:第一读就是让孩子们自由地 读,让他们扫清字词障碍 ; 第二读就是引读,检查学生课文读通的情况,老师通 过语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整体感知这个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 第三读就是细读, 主要运用图画而与音乐, 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 让他们运用自己在精读课文当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边读边想, 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当中的有关段落, 然后将印象最深的段落与同伴进行交流, 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这样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 第四读就是品读,赏析文中的佳句,并把它积累下来。
《陶罐和铁罐》
(一)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不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 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童话故事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了不少, 他们想读、 乐学,但要理解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及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
们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骄傲、 傲慢、
谦虚”等词语。
2、能积累描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3、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表演读, 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
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 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 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 激起学
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三)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四)教程:
1. 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 ?说说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 ?( 学生自由发言 )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童话故事 ( 随机课显:陶罐和铁罐的图片 ) 你认识他们吗 ? 在学生叫出他们的名字后出示课题, 引导学生换偏旁识记 “陶”,并指导书写“陶”。 ( 童话故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极有吸引力, 让生‘说说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 ? 更能激起学生不吐不快之感, 我想此时孩子们的兴趣已被激发, 再加上看了立体的、鲜活的图片,孩子们会迫不及待想接触文本, 想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此时,我抛出一句: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去读读第 6 课就明白了,就这样巧妙地把孩子引入自主阅读状态,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2. 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感受与文本对话, 对文本的解读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因此我让学生读通课文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里,我们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在点评中,教师要做以下的点拨,以助于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在学生 言中,注意 学生 好文中人物的
(2) 字 有不明白之 ,可 学生之 相互帮忙,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 源。
3. 抓住 ,深究“人物”的内心活
一 是教学的重点, 有了前面的 , 教 首先出示 ( 傲、傲慢、 虚、 蔑、 怒、 容、不再理会 ) 在学生 后 行分 ,随机板 。
然后引 学生再次走 文本, 文,找找、画画从哪些 句看出 罐的傲慢、 傲,陶罐的 虚、 容 ?在学生 交流中, 我 主要做以下点 引 :
(1) 理解一些 的意思,如“奚落” ,先 学生 “奚落”的意思,然后引 学生 系生活 你曾在什么情况下奚落 ?或你曾受 的奚落 ?
(2)用指名 、 生合作 、 、 、加 作表演 等多种方法 好人物的 ,重点指 好以下几个句子:
a. “我确 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 ,“我 生来就是盛 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到盛 西,我不 得比你差。再 ??”
b.“住嘴 ! ” 罐 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 ?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 在 里,什么也不怕。 ”
此 ,引 学生多种方式 文, 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 的 程中,
走 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 ,也潜意 悟了故事的道理。同 ,在 一 程中, 学生 略了祖国 言的精妙。
学生不 累了 言, 提高了思
?” 一 渡到下一
能力,自主能力。此 ,学生已取得 得知 的快 ,也更加关注了陶罐和 罐 的命运,于是我 以“陶罐和 罐的最 命运到底如何 部分内容的学 , 即默 文 10---17
小 内容,重点抓住人 陶罐 的
言及陶罐 的 ,感悟陶罐的品 。
( 五) 延伸文本
“如果此 陶罐与 罐就站在你面前, 你想 句什么 ?学了 文你想 自己或身 的 句什么 ?” 其中的一个 写写。 ( 不 加深了 文的理解, 也在写 中明白了道理, 突破了 点, 同 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
理解寓意
懂故事,明白道理。 我 得是 一 元的教学 点, 教 从 些地方突破:
1. 寓言 含的道理的理解要与故事内容相 系, 引 学生 系生活 加以理解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 抓情 反 懂故事,理解寓意。
寓言故事往往借助故事情 的矛盾 或反 来揭示寓意。 教学 ,可以抓 住 些关 , 学生 、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寓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