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作于苏轼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苏轼在凤翔,董传曾与苏轼相从。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董传与王安石也有交往,介甫也曾写过一首《送董传》的诗:
悠悠陇头水,日夜向西流。 行路未云已,归人空复愁。 文章合用世,颜发未惊秋。 一听秦声罢,还来上国游。
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着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此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勉励他黄榜得中。
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言及至和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就本义来说,就是指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因为古时候的书本内容集中体现一个礼字,读书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受书本内容影响,一言一行依书而为,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后来引申为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自然会由内而外流露出一种气质,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颔联“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里老儒是指博学而年长的学者。瓠叶,典出《诗经?小雅?瓠叶》,首句“幡幡瓠叶,采之亨之”,言燕饮清淡之意。全句意思是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颈联“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此句中囊空是指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不办,引用《南史?虞玩之传》“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寻春马,化用孟郊《登科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巧用二典融为一句,语多转折,手法高超。择婿车,此指官贾豪家之千金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此句说虽然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长安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子瞻这里是勉励至和困苦只是暂时的,高中榜首,春风得意之时终会不远。
尾联“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紧承上句,考试得中大可向世俗的人们夸
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赫然新写着你董传的名字。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因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而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拥有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诗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腹有诗书”就是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由此又引发一丝浮想:诗到今人堪称冷,叶公惊定不须真。大街小巷,酒肆饭局,人之有聚之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者无不吃、喝、赌、玩、跳,楼、车、股、彩、色之话题,俗不可耐,无聊至极。楼须住,车要驾,饭得吃,酒不可不喝,钱不得不挣,但这都是物质生活方面的东西,把它常挂在嘴上喧,就太“市井”了;出口声色赌嫖之流,则无异于地痞流氓。文化日趋低靡,已是不争的事实。
苏轼诗《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又写的是雅俗问题,唯“腹有诗书”之君子可友竹耳。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可以使人明秀,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对读书推崇备至。读书是一种清福,这种境界被吴延康说得直白:“读书身健即是福,种树开花即是缘。”好一个读书人,好一片读书的心境。
自“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文化复兴的会议精神,我们何不读读书,使个人“腹有诗书”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