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起源(修订稿)
上古——秦汉
倪佳倩
一、 何为文化
讲中国文化的起源,第一步的工作自然是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这样我们才能谈到它的起源问题。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改易、生成、造化。“文化”合为一词,是西汉以后。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极大,文化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
广义的文化,即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归入文化范畴。一切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在自然界独特的生存方式。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讲文化的起源要先明确一个问题,任何人都无法明确回答具体是从哪一个早上我们中国就开始有了文化,就跑到文明这个门槛里来了,我们只能说,我们看得出来人类是一步一步从一个原始的野蛮的状态,逐步的向文明社会前进,文化也就产生于其中。
二、 中国人的起源
既然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就是“人类化”,有了人才会有文化。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是联系在一起的。
1、 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2、 中国最早的人
1965年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
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
元谋人 蓝田人 马坝人、大荔人 山顶洞人 直立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从古猿到人类是两大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三、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分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门类众多,从历史进程上看,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以下四个时期。
(一)雏形期(远古—炎黄-夏、商、周时代)
中国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宗教、艺术和哲学思维不断演进。
1、 中国原始文化
主要包含三大块
(1)物质文化(出现最早)
文化产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猿人最初使用的是天然的或简单加工过的石块,我们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火,火的使用具有划时代意义,他是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磨制石器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农业、畜牧业取代了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
(2)观念文化
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主要的存在形态。 原始宗教崇拜: A自然崇拜
对太阳、大地等大自然的崇拜。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 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 B生殖——祖先崇拜
一方面重视子孙的繁衍,一方面崇敬创造生命的祖先。 C图腾崇拜
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原始人一般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且一直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有的则是人们运用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出来的。 原始艺术:
陶塑——在河南密县池北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半坡遗址都出土过陶塑。 陶绘——那一时期的陶绘图样千姿百态,动植物形象都是基本素材。 雕刻——线条流畅、结构别致
(3)社会文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大体进程是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时期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开始萌芽。 部落联盟——氏族社会后期开始产生。其推举首领的方式为禅让。
2、 上古文化的分布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面向太平洋,背倚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发展空间绝对比尼罗河和两河流域要宽广的多。因而中国的文明模式更容易倾向于中心辐射型,而不是埃及和两河香肠式的模式。
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发生,一开始即呈现多元状态。以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为单独发展基础,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中心。
总体上,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A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华夏集团内又分两支——一支黄帝,一支炎帝。 B东夷集团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的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蚩尤 后羿
C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南、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伏羲 女娲
3、 三大文化集团的兼并
在中国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前夕,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的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
首先,炎帝和黄帝联军在逐鹿大败蚩尤 接着,黄帝在阪泉一战大败炎帝 最后,黄帝大败苗蛮
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从此成了华夏集团的代表。
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氏族部落融合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国文明起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多样化,造就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一体化后又长期地充分保留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政治、宗教、思想、哲学等诸多方面为文明核心源源不断地提供多样化的养分,以保持中国文明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4、 夏文化——文明社会的曙光初现
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阶级分化。中国进入阶级社会,私有制确立,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早期,并没有很明显的阶层性的差别。这个从当时的墓葬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挖掘的墓葬,不论是随葬的东西还是墓框的修整,都差不多,没有穷人富人之分。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后半,这个情况就开始出现变化,所以就从这些现象看得出来这个社会开始在分层。
5、 殷商时期的文化——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
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夏朝建立,私有制产生。中国文化卖出了巨大的一步。但不论是社会结构方式还是经济生活方式还是精神生活,和其他民族原始文化大体一致。直至殷周,属于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最初从事游耕农业,长期迁徙不定。直至盘庚迁都于殷,才长期定都下来。商人的文明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提高。 (1) 文字的出现
甲骨文 开始有了典籍文献 标志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2) 青铜器 生产力的提高 (3) 尊神重巫 神本文化
因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殷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的是“帝”,它统帅各种自然力,也主宰人间事物。 商王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最高祭司。 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止。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卫风·氓》)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鄘风·定之方中》)
(4) 祭祀文化
祭祀是商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既有对天神的祭祀,也有对祖先的祭祀,表示对他们的敬意。
6、西周的文化维新——向人本过渡
因为人们的实践经验丰富,对鬼神的崇拜淡薄了,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与日俱增。 周推翻夏,接着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 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 表面上因袭,实质转换了。 (1) 宗法制
周人有着悠久的农业生活传统,宗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这是确立宗法制的基础。
包括 嫡长子继承制
封邦建国制 ——这两个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宗庙祭祀制 ——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文化特征,肇始于西周。 (2) 礼乐制度
礼制: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 乐制: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
——二者相结
“制礼作乐”
周代的礼制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典章制度、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 礼 形式 即“仪”,各种礼节和仪式。
内容 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制
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统一起来就是“别贵贱 序尊卑”。周礼后来被儒家所继承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