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墨 花 苏 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 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③雪堂:
②
③
①
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D.“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形似”
的看重。
E.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解析:选 C项,“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错,作者是说“经历风雨的洗礼,莲花容易被吹断,杏花容易凋残”。D项,“形似”错,应为“神
似”。
(2)“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
- 21 - / 31
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答案: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
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还 山 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注]
。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á):指小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后环境安静下来时诗人的悠闲心情。解析:选 B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项,“写出了……的悠闲
心情”错,应该是“明写‘鸟散’”,暗写诗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
- 22 - / 31
(2)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
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
答
:
答案: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或者回到山宅惊飞了鸟儿,茅檐是曾经居住的地方,体现“还”。)尾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或者“依
然”“犹是”“此泉路”“昔烟霞”暗含了还时与昔时的对比,体现“还”。)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
①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
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
- 23 - / 31
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
③
②
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
④
颜凋。
[注] ①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
豪客:此为唐人小说《虬髯客传》中的人物,用
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③燕然:即燕然山。《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④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 24 - / 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