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推拿:是以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手法功力的直接作用以及进一步由经络系统发挥的调整作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属中医范畴。
2、手法:一词的本义,应释为是一种处理事件的方法,并含有技巧、功夫与作风的意义。
3、推拿介质:定义。在手法操作前,先涂搽在治疗部位的一种药物制剂。
4推拿处方:在辩证的基础上,选择有效手法,进行有机配伍组合,即推拿处方。
5、拔法:用拇指端深按于治疗部位,并着力按而拨动之的手法,又称为指拨法。
6、理筋:对损伤筋腱具有捏揉扶正,调理筋腱,使之放松平复、归位,促使气血流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效应的手法皆称之。
7、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 ,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9、得气:刺激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10、岔气:是一种不正确的姿势下,负重屏伤或扭转,伤及胸胁部的关节、软组织,而引起胸部疼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症状。
二、填空与问题: 1、推拿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饮食因地因人制宜 推拿治则—调整脏腑、调理气血、正骨复位、理络通络;
2、根据按摩手法作用基本原理,如何把按摩手法作用分为三大类: ①主要用于行气血、通经络的手法②主要用于理筋的手法③主要用于整骨的手法
3、推拿处方制定的主要依据:
选择哪类手法和哪些具体手法,如根据新伤与劳损、实证与虚证区分。
4、温法:适用于虚寒症,缓慢柔和。 如摩擦 摆动 挤压类 5、补法:虚则补之,轻柔 ,如摩擦 摆动类 6、常用急救穴:内关、涌泉、人中、合谷、百会、 强壮穴:足三里、关元、气海、
头部止痛穴:百会(上)、印堂、攒竹(前)、风池(后)、太阳(侧)合谷(远隔)
具有代表性的远隔取穴(歌诀):头面合谷收,胸口内关摸,肚腹足三里,腰背委中求。
7、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三寸,胫骨后缘。 人中: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骨处。 肩髃穴: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举臂时凹陷中。
8、按压手法:根据着力部位不同而分为掌、指按压。根据用力的 大小又分为轻、重按压 可起到理筋作用的手法:急性损伤:按压、顺筋;慢性损伤:分筋、理筋、牵引、通经络行气血等手法。
对肌肉有较好放松效果的手法:
9、踝关节扭伤后将放在踝关节比膝关节高的目的:以利消肿,以利韧带愈合
10、网球肘的压痛点:伸腕肌损伤、肱桡关节损伤 肩袖损伤的压痛点: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第1 / 3页
11、头部按摩的穴位与要领(兴奋与抑制):兴奋及抑制手法:兴奋(重、快、短)抑制(轻、慢、长)
百会、合谷、印堂、攒竹、太阳 12、分筋手法的操作与应用。
操作: 拇指端或罗纹面按于治疗部位(肌筋),适当用力下压至一定深度(动作勿急),待有酸胀感时,再作与肌纤维(肌腱、韧带)或经络方向成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 应用:解痉止痛、松解粘连、疏理肌筋。
13、推拿介质的作用:作用:①药物作用②增强手法的作用③润滑作用
14、取穴(定位)方法、取穴原则。
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自然标志取穴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便取穴法。 原则:一、局部取穴。二、远隔取穴。三、对症取穴。
15腰椎斜板的操作技巧及其作用:
患者侧卧位,下面的下肢伸直放松,上面的上肢屈髋屈膝,术者面对患者,双手协同用力 16推拿的体位要求:
1:患者尽量保持平静呼吸,医生手法操作,呼吸要求“静、缓、深、匀”
2:医者随时调整、指导或示范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尽量减少患者调整体位的次数。
3:医者根据手法操作的需要,随时相应变换,转侧灵活, 轻松自如,以最小的负担达到最佳效应
17、关节被动活动的注意事项:
①要熟悉人体各个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正常生理活动范围 ②操作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做到胸有成竹,明确选用手法的依据,不得盲目使用 ③使用被动活动手法前应先使用其他手法或其他方法,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放松,以便手法顺利进
18网球肘病因病理、手法处理,并对处理的步骤进行总结分类。 ?病因病理:在前臂旋前、腕关节经常或突然猛力作背伸活动,使前臂伸腕肌经常处于强烈收缩状态而发生伸腕肌起点骨膜撕裂、伸腕肌损伤、肱桡关节损伤。
?手法处理:①用轻柔的手法如抚摸。揉、拿从肘部沿前臂背侧治疗,配合穴位点按如尺泽、曲池、阿是穴、内关、外关等,再用擦法沿伸腕肌治疗,以透热为度。②前臂掌背侧、掌侧旋后肌、旋前圆肌处点揉,力量适中③进行性加压点按伸腕肌上痛点,再在痛点处弹拨推扳,同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