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2:15: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上节通论我们讨论了诗体,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和句式,汉魏六朝诗和唐诗的用韵。本节通论继续讨论唐诗的平仄、对仗、句式和语法特点。 (六)唐诗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文心雕龙·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注:范文澜在《文心雕龙·声律》篇的注中说:“(曹)子建集中如《赠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皆音节和谐,岂尽暗合哉?”又说:“《世说新语·排调》篇载陆云?云间陆士龙?,荀隐?日下荀鸣鹤?二语,以为美谈,今观二语无奇意,盖徒以声律相尚也。”范文澜的话是对的。他所引的语句都是合於后代律诗的平仄的。),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里仍保存着入声。普通话区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因此,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困难的。

下面分别叙述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这四类句型可以归成两大类:(1)A和a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仄仄,是仄起句;分别在於A收平声,a收仄声。(2)B和b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

平平,是平起句;分别在於B收平声,b收仄声(注:A与a,B与b,第三字的平仄也相反。)。

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

(甲)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春望

附图:

(乙)首句入韵的 王维:终南山

附图: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没有变化。

(2)平起式

(甲)首句不入韵的 李白:送友人

附图:

(乙)首句入韵的 李商隐:晚晴

附图: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没有变化。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首句入韵的仄起式也有一些;至於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那是非常罕见的。

以上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首句不入韵的),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

懂了五律的平仄规则以后,对於七律的平仄就容易懂了。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把平起变为仄起罢了。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也可以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平起式

(甲)首句入韵的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附图:

(乙)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客至

附图: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没有变化。

(2)仄起式

(甲)首句入韵的 杜甫:登高

附图:

(乙)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附图: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仄)仄仄,其余没有变化。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这一点与五言律诗正好相反。上面所列的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当中,也应该以首句入韵的两种为基本格式。

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这样,一首律诗分成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律诗有“粘对”的讲究。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联起来。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以五律为例,杜甫的《春望》就是aB,bA,aB,bA;李白的《送友人》就是bA,aB,bA,aB。上文所引的律诗都是合乎粘对规则的。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杜甫的诗中也有个别失粘的例子,如《咏怀古迹》(其二)的颔联和首联就是失粘。至於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注:温庭筠《春日》:“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赏远。从来千里恨,边色满戎衣。”第五句既失粘,第六句又失对。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杜甫近体诗也只有一个失对的例子,见1522页注①。)。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粘对能使整首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节奏优美能起一定的作用。

律诗除了讲究粘对外,还要避免孤平,讲究拗救。

孤平是就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具体说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平仄仄平。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注:杜甫近体诗中只有一个例外,见下页注①。)。但是应该注意,犯孤平只指B型句,仄收的句子(a和b型)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例如李白《送友人》的“此地一为别”,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都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常见的拗救格式有下列三种:

(1)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寒山转苍翠”,李白《赠孟浩然》的“红颜弃轩冕”,杜甫《天末怀李白》的“凉风起天末”,又《别房太尉墓》的“他乡复行役”等。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咏怀古迹》(其四)的“蜀主窥吴幸三峡”,又《咏怀古迹》(其五)的“伯仲之间见伊吕”等。这就是说,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例如: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在唐宋的律诗中,这种拗句几乎和常规的b型句一样常见;因此也可以认为不是拗句,而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注意: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2)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如李商隐《蝉》的“故园芜欲平”。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如苏轼《新城道中》的“溪柳自摇沙水清”,陆游《夜泊水村》的“双鬓向人无再青”等。前面讲到B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注: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后》前六句:“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钱谦益引李(因笃?)云:“臂字宜平而仄,应於第三字还之,且无粘联,拗体也。集中只此一首,人藉口不得。”)。

(3)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搜索更多关于: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的文档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wliw9y79e6ksx798r8b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