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年厦门大学研究生考试细胞生物学真题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23:40: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考查重点】第三章 第一节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

三、选择题〈每题可能多个答案,多远或漏选皆不得分;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流式细胞术可用于测定:

A、细胞的大小和特定细胞类群的数量B、分选出特定的细胞类群 C、细胞中DNA、RNA或某种蛋白的含量 D、以上三种功能都有

D 【考查重点】第三章 第二节 六、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

2. 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包括: A、线粒体中的蛋白质B、分泌蛋白 C、膜蛋白 D、溶酶体中的蛋白

ABCD【考查重点】第七章 第二节 一、内质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3. 能抑制CDK活性的酶是:

A、Weel B、CAK C、cdc25 D、p21

AD【考查重点】第十二章 第三节 四、CDK激酶和CDK激酶抑制物

4. 所有膜蛋白都具有方向性,其方向性在什么部位中确定:

A、细胞质基质 B、高尔基体 C、内质网D、质膜

C【考查重点】第七章 第二节 一、内质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5. 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类型的受体是:

A、EGF受体B、PDGF受体C、TGFβ受体 D、IGF-1受体

ABD【考查重点】第八章 第四节一、受体酪氨酸激酶及RTK-Ras蛋白信号通路

6. 下列技术中能用于研究膜蛋白流动性的方法是: A、荧光抗体免疫标记B、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C、光脱色荧光恢复D、荧光标记细胞融合

ACD【考查重点】第三章 第一、二节

7. 中心粒和鞭毛的基粒:

A、都是9+2结构B、前者是9+2结构,后者是9+0结构 C、都是9+0结构D、前者是9+0结构,后者是9+2结构

C【考查重点】第九章 第二节 八、纤毛和鞭毛的结构与功能

8. 下列结构中属于细胞膜上的结构有:

A、内吞小泡B、有被小窝C、脂质筏D、微囊

ABC【考查重点】第四、五章

9. 缬氨霉素是一种可动离子载体,运输:

A、Na+B、K+C、Ca2+D、Mg2+

B【考查重点】第五章

10. 线粒体参与细胞凋亡通过:

A、释放细胞色素C B、释放Ach E C、合成酶ATP D、SOD

A【考查重点】第十三章 第一节 一、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11. 关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下列观点中哪些是错误的? A、同源染色体不分裂 B、着色粒不分裂 C、染色单体分离D、不出现交叉

ACD【考查重点】第十二章 第二节 二、减数分裂

12. 关于核孔复合体正确的论述有:

A、有核定位信号的蛋白进入细胞核不需要核孔复合体

B、介导蛋白质入核转运,介导RNA、核糖核蛋白颗粒出核转运 C、核蛋白通过核孔复合体由细胞质转运到核内需要能量 D、生物分子通过被动扩散和主动运输进出核孔复合体

CD【考查重点】第十章 第一节 二、核孔复合体

13. 内质网中含有的可以识别不正确折叠的蛋白并促使其重新折叠: A、Bip蛋白B、Sec61蛋白

C、钙结合蛋白D、蛋白二硫键异构酶

AD【考查重点】第七章 第二节 一、内质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4. 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上质子泵是:

A、P型质子泵 B、V型质子泵 C、H+-ATP酶 D、三种都有

A【考查重点】第五章 第二节

15. 活性染色质具有如下哪些特性: A、甲基化程度高B、H2B的低磷酸化

C、很少有组蛋白H1与其结合D、组蛋白乙酰化程度高

BCD【考查重点】第十章 第三节 一、活性染色质与非活性染色质

四、问答题(4题,每题10分, 共40分〉

1. 试述膜流动性的生物学意义。

【答案解析】

生物膜的流动性是指膜脂与膜蛋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是保证正常膜功能的重要条件。在生理状态下,生物膜既不是晶态,也不是液态,而是液晶态,即介于晶态与液态之间的过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既具有液态分子的流动性,又具有固态分子的有序排列。当

温度下降至某一点时,液晶态转变为晶态;若温度上升,则晶态又可溶解为液晶态。这种状态的相互转化称为相变,引起相变的温度称相变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液晶态的膜脂总是处于可流动状态。膜脂分子有以下几种运动方式:①侧向移动;②旋转运动;③左右摆动;④翻转运动。膜蛋白分子的运动形式有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二种。

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利于物质运输和交换,比如矿质离子的主动运输,内吞外排作用等等;有助于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助于自我修复;还有它是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 【考查重点】第四章第二节一、膜的流动性

2. 请根据溶酶体的形成过程,说明溶酶体不同阶段及其功能的特点。

【答案解析】

溶酶体是动物细胞中的一种膜结合细胞器,含有多种水解酶类,在细胞内起消化和保护作用,在与吞噬泡或者胞饮泡结合,消化和利用其中的物质。溶酶体的发生过程:溶酶体酶是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并经过N-链接的糖基化修饰,然后转至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顺面膜囊中寡糖链上的甘露糖残基发生磷酸化形成M6P,在高尔基体反面膜囊和TNG膜囊上存在M6P受体,这样溶酶体的酶与其他蛋白区分开,并得以浓缩,最后以出芽的形式转运至溶酶体中。

溶酶体是一种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细胞器,根据溶酶体所处生理功能的不同阶段,可以区分为:1.初级溶酶体,内容物均一,含有许多水解酶类,包括蛋白酶、核酸酶、糖苷酶等;2.次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的自噬泡、胞饮泡、吞噬泡融合形成的复合体;3.残余小体,这些小体已经失去酶,仅剩下未消化的残渣,又叫残体。

溶酶体的功能:防御供能;作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为细胞提供营养;在分泌细胞中,溶酶体常常含有摄入的分泌颗粒,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两类发育过程中蝌蚪尾巴的退化,哺乳动物断奶后乳腺的退行性变化等都涉及某些特定细胞编程性死亡及周围活细胞对其的清除,这些过程都与溶酶体有关;在受精过程中,精子的顶体相当于特化的溶酶体,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类,例如透明质酸酶,它能溶解卵细胞的外被及滤泡细胞,产生孔道,使精子进入卵细胞。

【考查重点】第七章第二节三、溶酶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3. 请说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中荧光抗体示踪(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的技术原理、方法与实验步骤及其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答案解析】 技术原理: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分子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荧光素,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而发出明亮的荧光(黄绿色或桔红色),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

方法:免疫学的基本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以当抗原抗体发生反应时,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查出另一个因素。免疫荧光技术就是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

实验步骤:1.细胞爬片;2.4%多聚甲醛固定10分钟(固定细胞器用预冷的70%甲醇+30%丙酮);3.PBS漂洗;4.0.5%Triton通透穿孔;5.PBS漂洗 6.1%BSA封闭;7. 加入1%BSA稀释的一抗,于37度杂交;8.PBS漂洗;9.加入1%BSA稀释的二抗,于37度杂交;10.PBS漂洗;11.5μg/mlDAPI染色;12.抗猝灭封片剂封片13. 观察。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与亲和化学技术如葡萄球菌A蛋白、生物素、与卵白素、植物血凝素相结合拓宽了领域;与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和扫描电镜等技术结合发展为定量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荧光激活细胞分类器(FACS)的应用是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开创了免疫荧光技术的新领域。细胞显微分光光度计与图像分析仪的结合使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定量检测更加准确。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中应用单克隆抗体日益增多,将会不断提高特异性、敏感性和应用范围。激光扫描等聚焦显微镜的应用又开创了新的发展时代。由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的特异性、快速性和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定位的敏感性与准确性,在免疫学、微生物学、细胞和组织学、病理学、肿瘤学、以及临床检验学等生物学和医学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考查重点】第三章第二节三、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对一些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实验技术的整体把握)

4.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John Gurdon)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 )。两位科学家取得的成果都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相关。试论述iPS的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答案解析】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细胞》上率先报道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他们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四种转录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然后引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与胚胎干细胞相似。

iPS细胞的出现,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以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不仅是因为它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性,更是因为它为人们带来的光明的应用前景。在基础研究方面,它的出现,已经让人们对多能性的调控机制有了突破性的新认识细胞重编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受细胞内因子调控外,还受到细胞外信号通路的调控。对于Oct4、Sox2和Nanog等维持于细胞自我新能力的转录因子的研究正在逐渐地展开;利用iPS细胞作为实验模型,只操纵几个因子的表达,这更会大大加速对多能性调控机理的深入研究。在实际应用方面,iPS细胞的获得方法相对简单和稳定,不需要使用卵细胞或者胚胎。这在技术上和伦理上都比其他方法更有优势,iPS细胞的建立进一步拉近了干细胞和临床疾病治疗的距离,iPS细胞在细胞替代性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新药筛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此外,iPS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呈现,iPS细胞在体外已成功地被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心血管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等。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考查重点】第十四章 ( 需要关注近年来的诺贝尔奖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技术、原理与方法 )

2013年厦门大学研究生考试细胞生物学真题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wmd67lbfi6j6mw9r6th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