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当地发现了北宋的相关遗址 B.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有北宋有相关的文献记载 C.不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D.不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彭城附迈没有煤炭资源
23. 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24. 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
A.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第25题19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 25.(本题共19分)
材料 贾谊(前200-前168),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21岁时; 贾谊师从于荀子学生张苍,习《左氏传》,作《劝学》、《道德说》、《六术》、《春秋左氏传训故》。22岁时,文帝召以为博士; 在朝大约两年。贾谊作《过秦论》,批评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先王之道而立私爱”,提出实行“先王之道”。24岁发落到长沙诸侯王国任太傅,期间写了《鹏鸟赋》,认为“万物变化,固无休息”、“迟迟有命,焉识其时”,“达人达观,物无不可”,抒发对前程的失望、无奈和自我安慰。文帝七年,贾谊重新得到赏识,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期间作《宗首》《藩伤》、《权重》《制不定》、《一逼》等篇。指出诸侯僭制、君臣无差的危险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作《解县》、《威不信》《匈奴》、
- 5 -
《势卑》等篇,提出以德怀服匈奴,恢复与匈奴的君臣关系;作《等齐》、《服疑》《俗激》、《时变》、《孽产子》等篇,对当时的社会风俗进行分析和批评。 一一摘自唐雄山《贾谊礼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贾谊的政治理念,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谊对儒学发展的作用。(7分)
26. (本题共18分)
材料一 太后(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赵翼《廿二史札记? 武后之忍》
材料二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 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 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新唐书》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技 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赵翼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评价角度。(8分) (2)据材料二,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10分)
- 6 -
27. (本题共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的封驳制度以权力制约思想为指导,以封还君主诏令、驳正公文违误失当为手段,以提升决策的正当性、正确性为目的,不断改革封驳的内容和形式,对皇权和相权的恶性膨胀施以必要的限制……封驳机构同是上下公文运行的总枢,主管上下公文的点检、审读和发放,这样就会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上通朝廷的政令,下晓地方基层的实际情况。在广占信息的情况下,强化诏命的监督审查,如果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以防决策失误带来不良影响。 ——摘编自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精神的当代价值》
根据材料 ,指出宋代封驳制度的权力制约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制约性的意义。(15分)
精品文档,随心编辑
- 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