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诗的时间最长,从早年到晚年,一直坚持不懈。现存诗2700多首。他学诗不宗一家,兼取李、杜、韩、白之长,晚年又酷爱陶诗,集子中有《和陶诗》四卷。 苏轼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和特点:
第一,他继承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关心国事民生,虽然政治诗在诗集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很大,但他有着“寓物托讽”、“感悟圣意”以改良政治的自觉意识。 第二,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既有清新自然的,也有飘逸洒脱的,也有豪迈雄肆的,晚年则趋于平淡,但不是真正的平淡,而是绚丽至极的平淡,如他在《评韩柳诗》中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第三,苏诗表现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学间为诗。不过由于他在艺术上的创造性,他克服了宋人那种缺少形象思维,显得生硬粗浅,读来味同嚼蜡的通病,多数诗写得新鲜而富有诗意。
第四,苏诗以善用比喻著名,贴切、自然、奇巧,有丰富的内涵。如以西子比西湖,以雪泥鸿爪喻人生漂泊等等。《百步洪》中连用七个比喻,来表现“长洪斗落”的快速和气势,是苏诗中非常著名的例子。 【回忆积累】
一、将下面已学的苏诗填充完整。
1.竹外桃花三两枝, 。 ,正是河豚欲上
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
(苏轼《题西林壁》)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导学导练】
一、阅读《新城道中》(其一) 《和子由渑池怀旧》两首诗,回答4—7题。
4.下列关于《新城道中》(其一)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
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5.下列对《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题目中“子由”是苏辙的字;“渑池”是地名,曾学过的课文中“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可为佐证。
B.“雪泥”说的是落在地上的雪将融而未融的泥泞状态;对于常人来说,路途中充满“雪泥”就意味着行进的艰难。
C.“鸿飞那复计东西”是说鸿雁飞走,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就消失了,无法从中估计鸿雁飞去的方向是东还是西。
D.“坏壁”是残破的墙壁;因为老僧已经亡故,僧舍的墙壁损坏了,所以写在上面的旧日文章的题目也就看不到了。
6.下列对《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做飞鸿踩踏雪泥。作者由这一意象的组合出发,探讨对人生的理解,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B.鸿雁飞向无定,爪痕容易消失,正如人生去处难定,陈迹容易泯灭。诗中形象生动且寄意深沉的比喻,后来被人们概括为成语“雪泥鸿爪”。
C.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二、三两联必须对仗。本诗的二、三两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意趣贯通、境界高远,切合这一要求。
D.老僧已死,壁上旧题也荡然无存。死者形迹的消亡,如同鸿飞雪化,印证和深化了前四句谈到的人生哲理,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耐人寻味。
7.清代黄宗羲有这样的诗句:“雪泥鸿爪知无定,相对那能不黯然!”苏诗与黄诗都用了“雪泥鸿爪”。请说说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拓展延伸】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①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8.“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9.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惜牡丹花 苏轼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0.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11.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①
1○
四、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小语段,完成12—15题。
苏轼徙知徐州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苏轼徙知徐州 徙: .(2)轼诣武卫营 诣: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一句,下列哪个选项最准确 ( ) A.黄河河水冲垮了曹村,洪水泛滥到梁山泊上。 B.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 C.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上可以泛舟。 D.黄河河水冲垮了曹村,可以泛舟到梁山泊上。
14.文中“过家不入”能体现苏轼最突出的品质是 ( ) A.以身作则 B.临危不惧 C.公而忘私 D.亲民爱民
15.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了驱使富民回城、 、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 【满分作文】
苏轼的赤壁 福建一考生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