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红与黑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3:49: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司汤达认识到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主张作家要表现时代的真实的东西,在创作实践中,他特别注意反映人的生活与人物内心世界及其性格形成过程透过人物的心灵深处,折射出社会意向和时代特征,表现人物行为动机的社会物质原因。《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在复杂尖锐的生活矛盾中奔突的人物,无论是对待事业或爱情,他的心态反映都蕴涵着强烈的社会政治性。

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于连,当他得知自己将去贵族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可能被当作仆人看待,这就大大地刺痛了他的自尊心,内心深处便涌起“我宁可死掉”也不愿与奴仆同桌吃饭的反感情绪。然而,那进取心和摆脱困境的强烈愿望,又促使他屈身就任。只寥寥数语,就把王政复辟时期面对贵族阶级势力的平民青年那自尊自傲又不安于现状的复杂心理深刻明白的表现出来。这里,司汤达把人物心理描写与时代性,社会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了高度统一,显示出来文学描写的深度。

司汤达的爱情心理描写也别具深意,显示出时代和社会关系的特色。于连首先想吻德瑞那夫人的手,让这位贵妇人减少对他的轻蔑。后来他碰到了德瑞那夫人的手,但她把手缩了回去。他认为她对他是轻蔑的,当他完全占有这双手时,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对他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就是对上层社会的一种报复的心理。在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中,显然是一个平民青年对贵族阶级的挑战,复仇和征服。

总之,在司汤达的笔下,心理描写和社会性是互为内容的,两者是水乳交融的,是巧妙自然的同步呈现的,这是司汤达独特的创作思维。对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的灵魂,而且能看到促使他们产生种种心理感受的社会原因。

在复杂的环境中,司汤达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方法,作者根据自己对人类生活的深刻理解,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意识结构的不同表现进行形象的描写和分析。在《红与黑》中,小说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方式,但第一人称会经常冒出来评头论足,这是提示人物内心隐秘的重要方法。作为社会人,都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但这心理活动有时是不肯对人说的,也不是一眼便知的,它是人们心灵最深层的秘密,这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司汤达在塑造人物过程中,顺情地让人物把心掏出来给人看,使人物自身保留内心的秘密,以

丰满人物形象。此外,作者还用常规的心理学原则和书信穿插等手段表现人物的心理,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使作品具有一种真实感,事实证明,只有深刻、真切反映时代的作品,才能在读者心里产生共鸣。这在《红与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描绘确切无华,十分出色。这是因为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是由于自己富有智慧的朴素。”⑧

三、《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上面我们谈论作品中心理描写手法,作者在复杂的环境当中,采用直接的,间接的多种心理描写手法表现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还说,作品中还长于心理分析,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作品中心理分析的特点及表现。

1、“《红与黑》心理分析的首要特点是将人物外部描写心灵化。”在这部作品中,司汤达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来,他有意识的缩减对客观事物及人物外表特征的描写,即使有这样的描写,也都是为人物内心描写服务的,都已经心灵化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景衬情,景中有情。就自然景物描写而言,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很少,仅有一些段落也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结合,也就是被心灵化了。比如于连决定要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那天夜晚,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于连发现今宵没有星光月亮,将是最黝黑的一夜,天空中大块大块的黑云随着十分闷热的风飘荡不定,好像预示暴风雨将要降临,这是通过于连的视线看到的景致,是于连当时的心境的外化。作品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也心灵化了。以于连最初进入神学院为例,作品写于连远远望见神学院沉重的大铁门,便觉得“两腿发软”拉响门铃后,他感觉铃声仿佛在荒山野地里回荡,一位身穿黑袍,脸色阴森的人来开门,领着于连进入一个又矮又暗的房间,门顶上有一个黑色的大十字架,墙上挂着两幅已变黯发黑的画像,整个房屋笼罩着死一般的寂静。此时的于连心跳的非常厉害,恐惧极了见到彼拉神父后,神父那黑色小眼睛发出可怕的光芒,终于使于连支持不住,直挺挺的跌在地上。这一段描写为以后进一步展现神学院的黑暗及于连的痛苦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是以外貌,表情,动作等外部特征的描写,也直接为展示人物心理服务。于连的外貌主要是通过德瑞那夫人及马蒂尔小姐的视线描绘的,而描写这两位女士的外貌时,则是 着眼于于连的感觉和形象。如德瑞那夫人第一次见到于连时,作品写到她

完全被于连俊美的面庞,又黑又大的眼睛,漂亮的头发所迷住,感到非常快乐。这样勾勒了于连的外貌,也描写出来德瑞那夫人对他的印象。

2、《红与黑》心理分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着力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黑格尔认为悲剧的最高形式是内心的精神分裂式的冲突。于连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司汤达将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于连内心的矛盾冲突体现在多重对立统一的因素中,包括自卑与自尊,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多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正是种种矛盾运动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时作者主要采用的手段是独白。

3、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也是《红与黑》心理分析的重要特点。司汤达在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不仅对心理变化把握的格外精细,而且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动因也揭示得很深刻。这是司汤达长期专注于对人的心灵的研究的结果。司汤达热衷于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的奥秘,十分善于体会总结自身的心理变化,尤其是爱情心理。作者一生中曾经历多次爱情经历,虽屡遭挫折,但却对恋爱中人的心理有了透彻的了解。正是因为平时的生活经验和作者以理性的眼光观察生活,所以在创作中,他注重对素材进行分析和研究。写作对他来说,意味着解剖,分析复杂感情的组成部分,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

司汤达在描写人物的爱情心理时,还揭示出深层心理动因。这样,爱情描写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是洞察社会现实,展现人物性格发展和解释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如于连是一个平民青年,而市长夫人比他大10岁,两人在年龄,地位和身份上有着极大的差别。那么,于连为什么追求市长夫人,市长夫人为什么会接受于连的爱情,其深层的心理动因是什么?这就要探究作品中的深刻的心理分析。对于连来讲,通过作品中的描写,我们可以做出多种解释,他对上流社会的报复,对拿破仑主义的崇拜,与德瑞那夫人心灵契合,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的驱使,恋母情结等。其中,恋母情结是其追求德瑞那夫人更为深层的心理动因。他自幼丧母,从小生活在暴虐专横的父权氛围中,因此他渴望得到母爱。当他遇到性格温和善良而且年龄又比自己大很多的德瑞那夫人时,极容易在心理上将她幻想为母亲的形象。当他第一次见到德瑞那夫人时,就为她柔美的声音,温和的眼神,美丽的外表所吸引。对于市长夫人而言,她则为于连美的外表,孩子般的腼

腆所吸引。在作品最后,于连回顾总结的一生,对夫人充满爱恋与感激,他说:她对我如同母亲对儿子一般。显然,司汤达在这儿突出的是德瑞那夫人母性的温柔,他是把她作为母亲的形象来描绘的,这样的描写,在作者其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巴姆修道院》等。当然,佛洛伊德心理学当时还没有,但作家自觉和不自觉的都运用了这一原理。司汤达本人也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7岁丧母,父亲极为严厉,冷漠。他的恋母情结长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合理的释放,因而通过创作把自己的恋母情结投射在小说人物身上以获得一种宣泄和补偿。

这种恋母情结在《红与黑》中是与某种文化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取向,与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以及仇视形形色色的权力结构,专制制度和各种既存秩序的倾向相联系。于连对市长夫人的追求是与他对市长的报复心理紧密联系的。这正象征着他对建立在父权结构之上的社会制度的反抗,对既在的社会秩序的怀疑和挑战,具有深刻的文化和伦理道德内涵。除了恋母情结外,平等观念也是于连追求市长夫人的深层动因。于连追求市长夫人最初是由于他对拿破仑的崇拜,对个人自尊的强烈维护,对上流社会的报复与反抗。而这些都出于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但他生不逢时,当他步入社会时,正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贵族、教会和大资产阶级统治着整个法国,他们压制有理想有报负的青年。害怕他们起来革命。而于连这里却感到压抑,自卑,他努力想得到平等的地位,于是他怀着仇恨之心跻身于上流社会。在市长家里,他敢顶撞市长。他的平等欲构成了他这种心理里的深层动因。但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于连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绝不仅仅是爱情的悲剧。这反映了当时广大法国青年的心路历程。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广大平民青年的精神世界。因此,“《红与黑》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⑩

综上所述,《红与黑》是一部杰出的心理描写巨著。作者采用多种心理描写手法和独具匠心的内心独白,并分析人物的心理深刻动因。揭示当时法国的现实,反映当时法国广大下层青年的精神面貌,揭示波旁王朝黑暗的统治,展现了于连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勃兰克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

?司汤达,《红与黑》伊梨人民出版.2003 P38 ?司汤达,《红与黑》伊梨人民出版社.2003.6 P64 ?司汤达,《红与黑》伊梨人民出版.2003 P80 ?司汤达,《红与黑》伊梨人民出版社.2003 P81 ?司汤达,《红与黑》伊梨人民出版社.2003 P36 ?司汤达,《红与黑》伊梨人民出版社.2003 P31 ? 高尔基,《文学书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5

?布吕奈尔《十九世纪法法国文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违遨宇 《红与黑的一种读法》J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

搜索更多关于: 红与黑 的文档
红与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won5858ef0c4dk2wbjq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