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中 历 史 复 习 学 案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高级中学初三历史备课组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一:北京人
考点二: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 考点三:炎帝、黄帝的传说
1、北京人大概生活在什么时间?他们生活在哪里?
答:大概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2、北京人有何身体特征?有何生产能力? 答: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够使用和管理天然火。
3、北京人的生活组织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生活? 答: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样生活的原因:环境极为恶劣,工具则十分简陋,个人无法生存。
4、火的使用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可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可以照明、防寒;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北京人遗址的世界地位是什么?
答: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址最丰富的遗址。
6、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具名的异同,完成以下表格: 遗址 河姆渡遗址 生活区域 建筑 形式 农作物和生产情况 生活 年代 距今约 7000年 艺术与审美 会制作简单玉器和原始乐器 陶器上有各式美丽图案,还有刻画符号(早期文字雏形) 种植水稻,使用磨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式 制石器、耒耜,会(南方长江流域) (认图) 挖井,制造黑陶 半坡 遗址 种植粟,使用磨制陕西西安半坡村半地穴式石器、木质耒耜、距今约五(北方黄河流域) (认图) 骨质箭头打猎、渔六千年 叉捕鱼,制造彩陶 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7、炎帝和黄帝大概是什么时期的传说人物?华夏族的形成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答:距今约四五千年。因为他们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此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后的华夏族。
8、为什么黄帝被称为人物初祖?(黄帝有什么贡献?)
答: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造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因此后人把黄帝成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1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一:西周分封制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考点三:商鞅变法
考点四: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答: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2、分封制下,什么人有权得到分封?得到分封的诸侯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答:周天子的亲属、功臣有权得到分封;
诸侯权利:得到周天子分给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平民、奴隶; 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3、西周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分封制有什么意义?
答:西周是一个实行分封制的奴隶制国家。意义:开发了边远的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总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答: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的总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大变革。
5、春秋战国的大动荡、大变革分别指什么? 答:大动荡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大变革指的是这一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6、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变革分别有什么具体表现?
答: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利上则以秦国在岷江修筑的 都江堰为代表,至今仍起作用;
政治上:春秋时期各国争当霸主,战国时则更以兼并为目的,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各国纷纷变法;
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上大解放。
7、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新开垦的大量荒地成为新兴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战国时,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掀起变法运动。
8、商鞅变法的时间和人物分别是什么?商鞅变法是什么性质的变法? 答: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性质: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9、商鞅变法有哪些内容?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是哪一条内容? 答: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此条内容最能体现变法的地主阶级性质)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或有军功都有相应的奖励;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2
10、商鞅变法有什么意义?
答: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11、商鞅变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
12、老子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有何重要贡献?
答:老子是春秋晚期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互相转化,因此老子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13、孔子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孔子是春秋晚期的人物,是儒家学派的传世人,既是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
14、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还有哪些主要思想和教育理念? 答:其核心思想是“仁”。
他还主张“爱人”和“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他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温故而知新”。
15、孔子跟哪些著作有关?
答: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孔子晚年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了《春秋》一书。
16、百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17、“百家争鸣”除了孔子和老子之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分别是哪个学派的?有什么主要思想? 答:墨子(战国):墨家,“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孟子(战国):儒家,反对一切战争,要求“仁政”治国,主张保护自然资源; 庄子(战国):道家,“无为而治”; 韩非(战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春秋):兵家,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