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2:“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清 “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悲凉”
------从听觉、味觉、触觉、视觉角度来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第三个画面:秋蝉残鸣图
思考:同学们都听过蝉的叫声么?是怎样的?北国的秋蝉叫声又是怎样的?能让你感受到“清、静、悲凉”特点吗? 明确:“衰弱”“残声”“嘶叫”“啼唱”
分析: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寂静“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
第四个画面:秋雨话凉图
思考1:同学们,你们喜欢雨吗?喜欢哪个季节的雨?北国的秋雨又是怎样的? 明确: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
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息列索落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
(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冷清、寂静感 思考2:“秋雨图”当中除了雨还有什么?
明确:还写了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活动背景、动作、神态、对话语调。 思考3: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明确: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而用这样“落寞和感伤”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也能更好的烘托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第五个画面:佳日秋果图
思考1:写了哪些景色,能体现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吗? 景:“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思考2: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明确: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悲凉之感 【延伸】: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第二层:(9)议秋
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议论:人皆感秋-----中国文人尤甚-----非到北方不可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作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
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是从形到神的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意境的开阔感。 三、总括(10-11) 恋秋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0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北秋韵比较
黄酒------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白干------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稀饭------稠润 馍馍------硬实
鲈鱼----味美细腻,剔刺而食(细腻) 大蟹-----大块剁食,秋之爽气(粗犷) 黄犬-----玲珑如意,逗玩邀宠 骆驼----- 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 【延伸】: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第11段: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直抒热爱痴迷之情
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总结】思秋、赴秋------绘秋、议秋-------恋秋
【延伸】: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品味比喻等修辞手法
1、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用“反喻”的手法使“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表现出与一般句式相比较得出的—“语言美”,即他不说“秋是什么”,而说“秋不是什么”,从而增添了新意。
下面又用“借喻”的手法将对名花,美酒的领略的不深不透的感觉,比得像“花的半开”和“酒的半醉”,同样增添了新意。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提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人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昧悠长,明了于胸。
六、作业。
1、从文章中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2、拿起相机,去拍下故乡秋景中最美的画面,加以文字描述,记录下这个秋
天最美丽的情怀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