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视实验的考查。物理实验是高考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实验能力是物理科要考查的五种能力之一。本次测试所选的实验题,是两道非常基础的实验题——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涉及刻度尺、电阻箱的读数;实验的基本步骤以及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等,这些都是教材上的非常基础的实验,而且考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样选编的目的是希望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基本的实验并要求平时能真正亲手动手实验,而不是一味的做实验练习题。
3.试题编排的层次性,一方面是整个试卷由易到难,另一方面是同一道试题中,通过多几个设问来降低难度,使试题的层次性非常突出。由于是理化生三科合卷,所以重视层次性,对消除位置难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加大了学科内的组合,考虑到“3+文/理综”模式,由于题量减少而兼顾知识点覆盖面的需要,只有采用学科内的组合才比较可行,如本试卷中两道计算题都是学科内的组合题,从知识点、物理过程、物理方法等各个侧面进行组合。
5.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物理学科的一个明显特点,为突出这一点,这份试题中也选择了一些这样的试题,如18题自行车内胎爆裂的问题、20题节水灌溉问题,都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由于现中题量减少,这样的选题也相应的少了一些。
6.试题的难度的调整。比较2010、2011两年来广东高考物理试题,本次考试对试题难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希望控制在0.57—0.62之间。虽然适当降低物理试题的难度,应该是理综(物理)考试命题的一个趋势,但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还是进行了一点点调整。实验题的第(2)小题采用开放式的设问,使试题的难度增加了;第一题计算题的采用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形式进行组合,由于情境新颖而试题的难度也有所加大;第二道计算题的(2)、(3)两问的思维要求都比较高,而且物理过程相对复杂,都使整份试卷的难度有所增加。
第二部分 学生答题情况及试题分析
一、数据分析
1.各题均分及难度 题号 均分 难度
说明:从数据上看,试题整体偏难,与开始设计的0.57—0.62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客观地分析其原因。①现在的理综试题是物理、化学、生物合在一起,所以影响试题的难度有以下几个因素:绝对难度、相对难度和位置难度。物理往往受位置难度的影响比较大,这
13 14 15 1.7 0.43 16 3.62 0.91 17 4.3 0.72 18 19 20 5.3 0.88 21 3.6 0.6 34 (1) (2) 35 7.5 0.42 36 4.21 物理 总分 55 3.39 3.67 0.85 0.92 4.93 2.73 0.82 0.46 4.34 5.72 0.54 0.57 0.59 0.23 0.55 0.55 55 单选通过率0.77 双选通过率0.70 0.33 0.46 全市统计物理I卷均分33.2,难度0.74 Ⅱ卷均分21.8,难度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物理科不怕化学和生物学科难,最怕化学和生物学科出成“安乐死”;②位置难度是有影响,但不能成为我们考不好、拿不到高分的理由,认真分析试题会发现,单选题15题、双选题19题和实验题34题的第(1)小题,位置靠前、难度很小,但考出的成绩分别是1.7分(0.43)、2.73分(0.46)和4.34分(0.54),客观地讲这三道题每题均分都可以增加1.2分以上,即这三道题的总均分就可增加4分,如果实际考试实现了这样一个结果,试题的难度控制是非常理想的,但现在没有达到,为什么呢?不要一味地说题目难,这里很明显反映出我们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基础不到位,要引起我们物理教学的高度重视、要对物理教学进行反思。
2.得分分布曲线
学生得分的分布曲线接近正态分布,勉强过得去,60—69这个档次的人数稍少了一些,30-50分和70-80分的人数偏多。广州理科考生26901人中,有26人满分,占总考生人数的2?,相当于一间示范性高中只有两个满分的,应该属于相当正常。现在的这种合卷考试,能达到这个分布也算不错的了。
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系二、试题分析
13题.试题以实验“用油膜法测分子的大小”为背景,一方面
考查测分子大小的实验原理;另一方面也考查“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这个知识点。试题没有在实验细节上过多的纠缠,直接就考查该实验的原理,这样就使试题的难度降下来了。但由于平时的教学不太重视这个知识点,学生的答题还是不太理想的,与开始设计的0.9的难度还是有差距的(现实际难度为0.8)。“用油膜法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不仅是分子动理论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涉及到“放大思想”的重要实验思想和方法。
[参考:2011上海]在“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大小”实验中 (1)某同学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定量的无水酒精和油酸,制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 ②在量筒中滴入一滴该溶液,测出它的体积;
③在蒸发皿内盛一定量的水,再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待其散开稳定; ④在蒸发皿上覆盖透明玻璃,描出油膜形状,用透明方格纸测量油膜的面积。 改正其中的错误:
(2)若油酸酒精溶液体积浓度为0.10%,一滴溶液的体积为4.8?10ml,其形成的油膜面积为40cm,则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
14题.本题直接考查正弦交流电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2010年考查了交流电的图象、2011年考查了交流电的图象和理想变压器,剩下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以及远距离送电没有考查。试题没有难度,真正控制在“了解”、“认识”的层次上。正弦交流电电压的瞬时表达式u?Umsin?t,周期和频率的关系:T?关系:U?Um212?,有效值和最大值之间的?f?2?3
[参考:2011天津]. 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金属线框绕与磁感线垂直的转轴匀速转动,线圈及产生的交变电动势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A. t=0.005s时线框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 B. t=0.01s时线框平面与中性面重合 C. 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有效值为311V D. 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频率为100HZ
15题.本题是一道以汽车相对运动为背景的陈题,但相对运动问题就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所以不避陈题。本试题还顺便考查了参考系这个知识点。其中参考系是Ⅰ级要求,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Ⅱ级要求。乙车上的人观看甲车的运动,即以乙车为参考系,就相当于乙车不动,而甲车同时参与了由西向东的匀加速运动和由北向南的匀速运动,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相当于甲车受到由西向东的合外力,在南北方向不受力;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则运动总是偏向力这个方向的,即运动由南向东偏,选C。
[参考:2011江苏].如图所示,甲,乙两同学从河O点出发,分别沿直线游到A点和B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到O点,OA,OB分别与水流方向平行和垂直,且OA=OB,若水流速度不变,两人在静水中游速相等,则他们所用时间t甲、t乙的大小关系为
A.t甲
16题.本题考查了电场这一章的核心内容——电场的描述及性质。电场强度是反映电场的力的性质,而电势是反映电场的能的性质。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势是标量。电场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引入的,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强度的强弱,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大、电场线越稀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弱;电场线的方向反映电势的高低,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电场强度的强弱与电势的高低没有什么联系。
[参考:2011海南].关于静电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电势等于零的物体一定不带电 B.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一定为零 C.同一电场线上的各点,电势一定相等 D.负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时,电势能一定增加
[参考:2011上海]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电场中a,b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分别为已知Ea和Eb,电势分别为?a和?b,则[C]
A. Ea?Eb,?a??b B. Ea?Eb,?a??b C. Ea?Eb,?a??b D. Ea?Eb,?a??b
17题.核反应中有四种类型:人工核转变、衰变、裂变和聚变。其中衰变又包括α衰变和β衰变两类。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用用下转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变是人工核转变,本题的用中子轰击铝27,其核反应属于人工转变;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像天然放射性元素一样会发生衰变。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核反应都遵循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根据这个准则,可
0以判断题中的X是42He、Y是-1e;根据衰变法则可判断(2)是β衰变。
[参考:2011北京].表示放射性元素碘131(13153I)?衰变的方程是
12741311310A.131 B.I?Sb?HeI?Xe?535125354?1e 13011311301C.13153I?53I?0n D.53I?52Te?1H
[参考:2011海南].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九级大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在泄露的污染物中含有
131
I和
137
Cs两种放射性核素,它们通过一系列衰变产生
131
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在下列四个式子中,有两个能分别反映
131
I和
137
Cs衰变过程,它们
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I和是________和_______. A.X1→
13756
137
Cs原子核中的分子数分别
131
Ba+0n B.X2→
113154
Xe+-1e C.X3→
0137
56
Ba+-1e D.X4→
0
54
Xe+1p
1
18题.本题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真实情境的题材,考查气体实验定律和内能等知识点。与曝晒前相比,爆裂前车胎内气体的温度升高而体积没有变化,根据等容变化的规律:P?常数,可知温度T升高了P也必须变大了。又气体的内能由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T两部分组成的,而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现温度升高了,所以分子平均动能增大,从而气体的内能也增大。
[参考:2011上海].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沿直线变化到状态b,在此过程中,其压强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始终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参考:2011全国].对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DE) A 若气体的压强和体积都不变,其内能也一定不变 B 若气体的内能不变,其状态也一定不变
C 若气体的温度随时间不段升高,其压强也一定不断增大 D 气体温度每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与气体经历的过程有关 E当气体温度升高时,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19题.本题以两根轻质弹簧挂住一个物体达到共点力平衡为背景,考查了共点力平衡、形变、弹性等知识点。试题本身的难度不算大,只是在一条直线上两个或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但对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重力是竖向下的,大小方向都已确定,这是分析问题的基本点。如果物体平衡,必须有至少一个与物体重力等大反向的力作用:(1)如果上端弹簧被拉,则这个拉力有可能与物体的重力等大,此时下端的弹簧可以不受力;如果上端的弹簧被压,则必须要有一个力来顶住物体使其去压上端的弹簧,这个力只能是下端的弹簧来提供,所以上端弹簧被压时下端的一定被压。(2)如果下端弹簧被压时,则这个力可能足够托住物体,此时上端弹簧可以不受力;如果下端弹簧被拉长时,则必须有一个力拉物体使下端弹簧拉起,这个力只能是上端的弹簧来提供,所以下端弹簧被拉时上端一定被拉。
[参考:2009广东].某缓冲装置可抽象成图4所示的简单模型。图中K1、K2为原长相等、劲度系数不同的轻质弹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D) A.缓冲效果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无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