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国画兴趣
【内容摘要】:中国画亦称“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美术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艺术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厚的底蕴,绵长的历史,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让每一位中国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中国画无论是在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传统艺术,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有着深刻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 兴趣 游戏 临摹 写生 创作
中国画亦称“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美术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艺术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厚的底蕴,绵长的历史,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中国画无论是在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传统艺术,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有着深刻深远的意义。所以,中国画被列入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中,成为学生必修的内容之一,让学生从小接触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内容中,对“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低年级学段的学习活动提出这样的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体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学段中,出现了用中国画工具来进行表现的画作。主要的目的在于认识不同的造型工具,了解不同媒材的不同表现效果。浅显的了解中国画的与众不同。在中年级学段的学习活动建议就明确提出: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在高年级学段提出: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并在教材中相应的安排了以中国画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对中国画教学的内容呈现出了由浅入深的纵向递进关系。作为美术教师,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国画教学的重要意义及教育的价值,全面把握教材,引导学生在国画内容的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夯实学生的人文根基,初步了解中国画。遵循教材内容的循序渐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用笔墨表达物象造型。通过中国画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感悟中国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讲究的是一种意境,有别于油画的写实,却甚似于儿童画的天马行空。中国画的这一特征使得它比一般美术门类更加有利于
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那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浅谈以下几种方法,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
一、从用笔用墨入手,让学生感受笔墨情韵,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画的情趣是和用笔用墨等工具材料分不开的,重点在于笔到墨随,有笔
必有墨。在四年级上册第八课中教学生进行水墨练习,让学生体会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变化,感受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故有用墨得体,则墨色有精神。在教学中我把“墨分五色”作为用墨的指导原则,学生在理解“焦、浓、重、淡、清”五色的意义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浓淡搭配有度,湿墨、干墨对比自然。
二、以欣赏及笔墨游戏为引导,笔法、墨法练习为根本
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特性,也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了解和熟悉笔墨的性能,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中国画学习充满更大期待。
欣赏一些名家作品,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外出参观的机会很少,教师可以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徐悲鸿大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济祖国穷苦人民,使学生赏其画、闻其人,感到亲切又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通过欣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让学生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实际练习时,学生在感受过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之后,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事物,进行大胆的个性创作。
中国画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无疑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其深刻体验创造过程中自主创造的乐趣和收获,美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真正具有效果。在教学中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将学生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起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以期提高运用、表现能力。
三、以临摹为手段,掌握基本表现手法,激发学习欲望
临摹只是中国画教学的一个手段,并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也不是所谓的“依葫芦画瓢”,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艺术大师的表现手法。俗话说得好,“学其上上,得其中中;学其中中,得其下下。”临摹要有法有变,初始临摹,教师要示范重点,丰富多样的范画既展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也为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和个性的创作提供了参考的素材。后期临摹,要在欣赏中初步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画出与画家不同的作品。其次,刚开始临摹所选择的绘画内容要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并且是学生容易学到的事物,因为学生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观察作者的起笔、运笔、收笔,观察表现事物的形态,让学生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避免了学生的一味临摹的绘画上的依赖心理。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有技法上的收获,又有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欲望。
四、以写生为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没有进行亲身体验与观察物象的情况下,而一味的照本临摹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化,对临本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离了临本便无从下手,画画不再是一种乐趣,而是负担。因此,当学生临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墨技
能技巧及表现方法时,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以观察为基础的国画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积累表象素材,为学生的造型表现奠定了基础,再通过写生使学生更细致、更深刻、更具个性的认识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校园的花草树木,生活所在村庄的乡土风情,村民生活,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把这些熟悉的场景变成水墨画,提高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和表现能力,充分体会水墨画写生的乐趣,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写生绘画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五、以创作为目标,升华学生水墨情结
中国画教学不可局限于课内,要课内、外相结合,小学生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大胆的体验中,提升国画的表现技法与表现能力。作为教师,对用笔的技法,物象的形体不必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学生自主实践,多用鼓励性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大胆作画,创作出符合儿童的感性体验、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的优秀作品。为学生在班级和学校里开展小型画展,展示创作的成果。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画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和作用,它无处不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玄妙哲理,用笔的提按、始转、线条的刚柔、明暗,墨色的浓淡、润燥,构图的疏密、虚实,色彩的对比、调合等等无处不体现了东方古代朴素的辩证原则。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绘画技能训练的同时,美术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树立美术文化学习和传承的意识,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国画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水墨画教学中发挥文化的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徐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小学美术教学》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论文题目:《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国画兴趣》
单位:安次区葛渔城镇东街小学 姓名:王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