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 第5讲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教师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17:55: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5讲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1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元年,文德皇后兄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

2

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

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取材于吴兢《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

注释:①秦府: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被封为秦王时所在的府邸。后文的“前宫”和“齐府”

分别指李世民的哥哥前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府邸。 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答案: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 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一)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报韩。’既.击始皇搏浪沙中,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既杀,郦生说汉立六国后,而子房沮之,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助之以灭其仇,其子父事之,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必不能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心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①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盂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拳拳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取材于魏禧《留侯论》)

【注】①衡阳君:韩国公子成。

(二)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

3

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 史 公 疑 子 房 以 为 魁 梧 奇 伟 而 其 状 貌 乃 如 妇 人 女 子 不 称 其 志 气 呜 呼 此 其 所 以 为 子 房 欤。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2分)

②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3分)

答案:①(2分)天下能够替韩国报仇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王。

②(3分)那孟子难道不想要周天子的子孙称王天下而使诸侯们朝拜他们吗?

A

序技赠写真李山人 (明)吴承恩

通州李子北游于淮阴,馆于蒋氏。李子素善..貌人,其留于淮也,缙绅国人咸求..之貌。其貌人也,十尝得十。或者问曰:“子之于技也,习矣乎?子而貌人,十尝得十,何也?”

李子嘻曰:“余非技人也,而游.于技;余非习于技也,而与技偶。

始余挟策读书,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见夫老少者异状,肥瘠者异质,黔皙者异色,长短者异形,妍丑者异姿。余嗒然而神怡,春然而心融,少焉触然而警中。是故余志其形体,余

志其耳目口鼻,余志其须眉,余志其颔颐,余志其权,余志其辅既而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

素,恍然若觌人焉。故余貌之人也,十而失五六者鲜矣。久之,余益与人习也,于是舍其格,遗其形,求之于俯仰,求之于瞻眺,求之于笑貌,求之于态,求之于情,吾心或若戚然其有谋,③④

犂其有酬,于是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若与斯人笑语謦欬焉。故余之貌人也,十而失三四者鲜矣。今余貌人多矣,余不能为心矣,余忘余技矣。有求余貌者,余不知其貌若是耶?态若是耶?但余隐几而坐,忽焉若觌于斯人于素,又忽焉若见斯人矜色而待余,又忽焉若见紫气于斯人眉宇之间,于是余急起而图之,又不知孰使余起耶?孰使余图之耶?孰使余不肖耶?故余之貌人也,不知十而得一耶?十而失其九耶?十而得十耶?十而不失其一耶?——余又安知技!”

于是淮南吴生闻之叹曰:“善哉。技可以语学矣!彼君子始而张弓,既而云行水止,而天游

焉天下乎,畴靳哉?熙熙神应之矣——是谓凝化。”

【注】①辅:颊骨 ②觌(dí):见 ③犂(lí):明确 ④謦欬(qǐng kài):言笑 ⑤畴靳:意指“收放”。

庖丁解牛 (战国)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4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 第5讲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x3827f5gp6et871df8g8njyy26yqz018m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