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5:17: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 远古 (一)名词解释

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

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

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 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 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一)名词解释

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3.六代乐舞:

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 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 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 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 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 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

4.大司乐:

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

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

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5.八音:

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

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二)问答题

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 舞队编制:“佾”——方阵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传·隐公五年》

乐队使用:“县”——通“悬”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

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产生了音乐机构:大司乐 负责人:大司乐

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1.《诗经》音乐:

我国第一部歌词总集、音乐总集、全部入乐演唱

2.《楚辞》音乐: “楚辞”: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后成为一种诗的文字形式。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民间歌调填辞的诗作。 代表作:《九歌》、《天问》、《招魂》 3.《成相篇》:

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是今存最早的说唱作品的底本。 4.双音钟:

每件钟的正鼓部(及隧部)和侧鼓部(即鼓部)能分别奏出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两个音。 5.三分损益法:

“凡起五音者,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忆事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三分而去乘,适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乘,以是生角。” (二)问答题

1.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1)音乐特点:①形制:共65件,含一件鎛钟,分3层悬挂,钮钟和甬钟;②音域:5个八度;③律制:复合律制,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结合,十二律齐全,可旋宫转调;④双音钟:正鼓部、右鼓部呈三度;⑤学术价值:钟上刻有2800多个乐律学铭文

(2)历史价值:①它是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的最大一套编钟,数量多,编制复杂;②它证实了我国2000多年前双音钟的出现;③钟上的大量乐律学铭文是历史文献所没有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曾侯乙编钟的乐学理论有哪些特点?

其乐学理论是“之调式”体系。即以“某律为宫之某音”的称谓法,与《周礼·春宫》所载“为调式”称谓不同。 3.简述孔子的音乐观?

(1)音乐技艺:善唱歌,会击磬,学琴于师襄

(2)音乐评论:

“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与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音乐主张:

①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与灵魂 ②“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③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美矣,未尽善矣。” ④提倡雅乐、古乐,反对郑声、新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4.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 (1)核心内容: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

(2)主要观点:

①音乐的本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 代表论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②音乐与政治:密切联系,音乐反映政治状况、社会风气 代表论述: “审政以知乐”

③音乐的社会功能:端正社会风气,是社会和谐,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

代表论述: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第四章 秦、汉音乐 (一)名词解释 1.汉乐府:

乐府始建于秦朝,汉武帝扩建,兴盛于汉代

职能:广泛采集民间歌谣、民间音乐舞蹈,加工配乐,编曲填词,研究音乐理论,演唱、演奏,例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作用: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主管是是为适应统治阶级在宫廷的享乐需要,客观上保存、保护了民间音乐。 2.《广陵散》:

(1)时间:东汉末年产生 (2)内容:“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戈矛杀伐之气 (3)规模:45段

(4)流传:魏晋,嵇康“从此《广陵散》绝矣”

刊印于明代《神奇秘谱》——我国最早的古琴谱 3.琵琶:

圆形音箱琵琶——阮咸(阮),由“鼗鼓”发展而来,圆盘、直柄四弦 梨形音箱琵琶——琵琶 4.箜篌:

卧箜篌——类似琴瑟,又如琵琶一般用拨来演奏的乐器

竖箜篌——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原出于古代西亚的亚述地区,后往东流传是中国的竖箜篌,往西流传就是希腊的竖琴。 5.京房六十律:

京房:西汉律学家,第三个从理论上发现“仲吕不能生黄钟”的人;发现了以管定律的缺点,提出以弦代管定律的主张。

六十律:用三分损益法产生十二律后,继续往下生至六十个律。 (二)问答题

相和歌与相和大曲的艺术特点。 (1)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流行于北方)

相和歌的高级形式:相和大曲——大型歌舞套曲

结构:艳—曲—趋(或乱)三段结构 (引子—主体—尾声) (器乐—歌唱—舞蹈) (散板—中板—快板)

(2)相和大曲:平调、清调、瑟调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碣石调·幽兰》:

现存最早的,唯一的琴曲文字谱,今5000字

文字谱:记录琴曲的专用乐谱,记录左手按弦位置,有收入和弹奏,“指位谱”体系。

南朝丘明传谱,清末学家杨守敬在日本发现,外交家黎庶昌收入《古逸丛书》

“碣石调”——曲调形式 “幽兰”——乐曲的内容 音调来自汉代民歌《陇西行》,又名《步出夏门行》。 (二)问答题

1.简述清商乐的来源及其艺术特点。 (1)来源:魏晋时期,相和歌迁到南方与江南民间音乐一起统称为清商乐。

(2)组成:

①吴歌:即吴声歌曲,长江下游,以首都建邺(今南京)为中心地带的民间音乐;

②西曲:即“荆楚西声”,汉江流域(如江陵、襄阳)的民歌。

(3)演唱形式:徒歌——“被诸管弦”(“被”通“披”,覆盖)

(4)音乐结构:除主体部分外,前有“和声”(引子)、后有“送声”(尾声) 2.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1)核心思想:“声无哀乐”,“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是客观存在的,感情是主管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2)音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在

于它自身的自然的和谐;

(3)音乐与人的情感无关,只有善恶的差别;

(4)音乐引起的哀乐是因为听着哀乐在心。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音乐 (一)名词解释 1.曲子:

唐代城市里流行一种歌调,音乐来源于民间传统音乐和外来音乐两方面,将齐言诗(五言、七言诗)填曲演唱。

2.《阳关三叠》:

原作是王维(701-761)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入乐演唱后盛传于唐代。 3.变文:

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源于说唱古代印度的佛教故事。是僧人进行俗讲时的讲唱本子。 4.《胡笳十八拍》:

南宋以后出现,歌词为蔡琰(文姬)的《悲愤诗》,讲述一生的悲苦遭遇,音乐风格为汉蒙音乐的融合 5.《离骚》:

晚唐琴家陈康士所作的琴曲。 内容:以屈原的诗《离骚》为词,后发展为独奏曲。表达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

6.多部伎:

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 (1)隋代宫廷燕乐(俗乐):由节俭到奢侈

①隋文帝时期:

七部乐:国伎,清商乐,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②隋炀帝时期:乐户 九部乐:清乐(原清商乐)、西凉(元国伎)、龟兹、天竺、康国(新增)、疏勒(新增)、安国、高丽、礼毕(原文康伎)

(2)唐代宫廷燕乐的九、十部乐: ①九部乐:燕乐(新增)、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

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

②十部乐:燕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高昌(新增) 7.坐部伎:

3—12人,在宫廷的室内厅堂上表演,堂上乐音乐细腻优美,小型歌舞。有六部乐舞。 8.立部伎:

64—180人,在广场庭院中演出,堂下乐音乐热闹喧腾,主要用鼓笛、龟兹乐器,大型歌舞。有8部乐舞。 9.唐大曲:

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体裁的乐曲。分清乐大曲、法曲大曲、胡乐大曲3种类型。 大曲的结构:

散序——中序——破 三段体 器乐——歌唱——舞蹈

序歌、序舞—缓歌、缓舞—急歌、急舞 10.《霓裳羽衣舞》:

唐代法曲大曲的精华之作,唐玄宗作曲,原作已失传,宋代姜夔在故纸堆中发现商调《霓裳曲》十八阙,并对其中一段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 11.奚琴:

中国向内引进的奚族乐器。拉弦乐器,竹片在两弦之间来回拉擦发音,当今二胡类乐器的前身。 12.敦煌乐谱:

五代时期,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 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道士王圆篆,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 13.减字谱:

隋唐时期出现,简化文字谱的古琴记谱法

(二)问答题

1.简述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外来音乐。 隋唐时期,随着国势强盛,君臣同庆和与外邦民族的频繁交往促使燕乐音乐活动发展起来。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的文档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x5a17j41u6ksx798r6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