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表2 项 目 总进尺 土层 基岩 原状 扰动土样 土样 水 样 土腐蚀性标准贯入重(2) 测试 试验 试验 钻孔 测量 单 位 米/孔 米 336.2 米 373.8 组 50 组 6 组 4 组 4 次 65 次 21 孔 58 工作量 710/58
二、气象及水文条件
(一)气象条件
南昌地区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历年平均气温在17.1~17.8℃之间。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5.1℃,最低气温-9.9℃(1972年2月19日);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9.6℃,最高气温40.3℃(1961年7月23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雨水充沛,历年平均降雨量1567.7~1654.7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356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1046.2mm(1963年)。汛期4~6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枯水期为11月至翌年1月。
(二)水文条件
勘察场地地貌主要为丘陵、岗地和冲沟, 总汇水面积大。地表水有山沟溪流、水塘,水量、水位随降雨季节不同变化较大。
拟建道路勘探孔zk5~zk12北西侧有一水塘,水面面积约22亩,水深约0.5~3.0米,现为人工养鱼池塘;道路起点西方向约200米处有一山塘,水面面积约25亩。勘察期间,拟建道路沿线其他地段未见地表水。
4
三、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勘察道路沿线地貌主要为丘陵岗地,总体地形坡度较缓,局部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总体上呈中部高、两端低。拟建道路沿线地形地貌分布情况详见表3。
道路沿线地形地貌情况分类表
表3
分段里程 K0+000~K0+020 K0+020~K0+240 K0+240~K0+840 K0+840~K1+014 现地面标高(m) 42.9~48.3 43.5~45.4 41.3~52.0 40.1~46.5 地形地貌特征 岗地,沿线为旱田 山间凹地,沿线主要为稻田,K0+160~K0+200段北侧为水塘 丘陵岗地,沿线主要为斜坡林地,K0+260处为村庄道路 山间凹地,沿线为旱田, K0+970处为村庄道路 (二)岩土结构及特征
据钻探揭露,勘探深度内,按其岩性及工程特性,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①填筑土(Q 4ml)、②种植土(Q4pd)、③粉质黏土(Q4al)、④砾砂(Q4al)、⑤粉质黏土(Q 2el)、⑥全风化花岗岩(Pt3C)、⑦强风化花岗岩(Pt3C)。现分别予以阐述如下:
①1填筑土(Q 4ml):杂色,结构较松散,稍湿,主要由块状、砂砾状花岗岩组成,含少量粘性土及植物根系。该层分布于勘探孔zk9、zk24~zk28、zk34、zk49、zk50区域,其中zk9、zk49、zk50区域该层结构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块状风化岩及植物根系;zk24~zk28区域存在大量花岗岩碎块,为原采石场装运道路,系老路路基。厚度0.3~1.1m不等;平均揭露厚度为0.67m。
②种植土(Q4pd):灰褐色,以粘性土为主,疏松多孔,含植物根系、有机质及腐殖物。该层分布于勘探孔zk1~zk8、zk10~zk33、zk35~zk48、zk51~zk58区域,其中zk1~zk8、zk29~zk33、zk35~zk44区域为农田,zk10~zk28、zk45~zk48、zk51~zk58区域为斜坡林地。揭露层厚为0.2~0.6m,平均揭露厚度为0.44m,层顶埋深为0~1.1 m,层顶标高为41.23~59.01m。
5
③粉质黏土(Q4al):黄褐-灰褐色,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组份以粉粘粒为主,底部含中粗砂,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分布于勘探孔zk2~zk9、zk37~zk44区域附近。平均压缩系数为0.30MPa-1,平均压缩模量为6.53MPa,属中等压缩性土,孔隙比为0.80,天然含水量27.7%,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11~17击,揭露层厚为2.2~4.7m,平均揭露厚度为3.28m,层顶埋深为0.3~1.1 m,层顶标高为42.66~44.26m。
④砾砂(Q4al):黄褐-灰白色,中密-密实,饱和,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局部粒径>20mm,磨圆度较好,呈次圆-浑圆状。该层分布于勘探孔zk2~zk8、zk37~zk44区域附近。经取扰动样进行颗粒分析,各级组份分别为: 20~2mm颗粒占29.5~40.2%,2~0.5mm颗粒占25.7~31.2%,0.5~0.25mm颗粒占25.1~34.2%,0.25~0.075mm颗粒占3.3~11.1%,<0.075mm颗粒占0.4~2.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实测击数14~33击。厚度0.7~2.9m不等,平均揭露厚度为1.71 m;层顶埋深3.0~5.1m,层顶标高38.88~40.63m。
⑤粉质黏土(Q 2el):黄褐色,可-硬塑状,组份以粉粘粒为主,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系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该层全场地分布,其中勘探孔zk1~zk10、zk31~zk44、zk49、zk50区域该层底部见有石英碎块,粒径2~6cm。平均压缩系数为0.31MPa-1,平均压缩模量为6.02MPa,属中等压缩性土,孔隙比为0.83,天然含水量26.9%,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13~25击,揭露层厚为1.1~8.2m,平均揭露厚度为4.06m,层顶埋深为0.3~6.6 m,层顶标高为36.61~58.61m。
⑥全风化花岗岩(Pt3C):灰褐-斑白色,风化剧烈,结构和构造已破坏,岩芯呈土状,具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全场地分布,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31~47击,揭露层厚为0.2~7.3m,平均揭露厚度为3.66m,层顶埋深为3.4~8.8 m,层顶标高为32.63~55.61m。
⑦强风化花岗岩(Pt3C):灰褐-斑白色,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尚可辨,岩芯呈坚硬土状或砂砾状,具遇水易软化崩解特性,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全场地分布,经贯入度修正后的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51.7~62.5击,揭露层厚为0.8~13.0m,平均揭露厚度为5.18m,层顶埋深为7.2~13.7 m,层顶标高为29.46~51.31m。
6
以上各岩土层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柱状图及剖面图。 (三)区域稳定性及地震
据区域资料,本区位于构造单元的萍乡—乐平凹陷带北缘,第四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微弱,本区区域稳定性较好。
据南昌地方志记载,调查区及其附近自公元319年以来所遇地震18次,均属弱震,多数是受邻省地震的影响。震中在南昌地区的仅有两次,分别发生于1917年3月和1918年1月8日,地震历时半分钟,最大震级3.5级,未造成损失。从1971年建台以来,亦监测到多次无感地震,震级在0.1~2.4级之间。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江西省南昌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属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设防类别为D类,拟建道路及桥涵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
场地①填筑土和②种植土为软弱土、剪切波速Vs=100~130m/s(为地区经验值,下同),③粉质黏土、⑤粉质黏土为中软土、剪切波速Vs=150~200m/s,④砾砂及⑥全风化花岗岩为中硬土、剪切波速Vs=260~340m/s,⑦强风化花岗岩为坚硬土、剪切波速Vs=500~650m/s;等效剪切波速250≥Vse>140 m/s,第四系覆盖土层厚度3~50m,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判定拟建工程场地类别为Ⅱ类,可根据抗震措施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四)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1、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对沿线③粉质黏土层、⑤粉质黏土层的一般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数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4。
2、现场对③粉质黏土、④砾砂、⑤粉质黏土、⑥全风化花岗岩、⑦强风化花岗岩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原位测试,其试验成果统计见附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一览表
表4 土
统计项目 基 本 物 理 性 指 标 7
力 学 性 指 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