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空间·建筑Exis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 诺伯格·舒尔茨 Norberg-Schulz
以人为本的
有一段时间,我很不喜欢听到“以人为本”这个词。
什么是以人为本?该怎么去以人为本?仿佛从来没有听到谁标榜自己是“不以人为本”的。于是“以人为本”好像变成了一个标签,一个包含一切正面含义的标签。使用这个词的人们很少去进一步的解释这个词,仿佛以人为本既是目的,也是方法,只要提及了,就做到了。
而我总是不大相信这样符号化的词汇,我觉得以人为本应当是有方法达到的,可以衡量的。
《存在·空间·建筑》,我觉得,它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师的任务就是采取把人持有的形象或理想具体化的方式,帮助找到一个人存在的基地。
空间的维度
本书的一开始,便将“空间”的概念拓展了。舒尔茨引入完形心理学中图式(scheme)的概念。
——有机体不只被动地从属于环境,还同时将自身的某一结构强加于环境,因而也修正了环境,把外部事物纳入行为的图式之中,进而赋予意义。
——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空间正是表现我们“在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结构之一。
即建筑空间并不是三维的,它还有另一个维度:意义。(或者外部信息、情报,徐老师说,所谓的建筑意)
抽象空间 意义
认识空间
存在空间 建筑空间,美学空间
知觉空间
生活能量 实用空间 意义
于是按照意义的多少,舒尔茨将空间分成了不同的层面,并认为建筑是属于中间的存在空间,或者说客观物质与主观意义同等重要的空间。
存在空间
定义: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形象”。
书里有相当的内容在探讨各类存在空间,比如中心、场所、路径等等,寻找形象背后的本质。例如:
中心:表示已知的东西,与未知相对照。
场所:特定活动完成的,被限定的空间。 街道:有变化的连续性。 房子:让人进入“内部”,在空间的内力与外力相遇处产生。
颇有一点玄,不过在我理解呢,存在空间就是指生活中空间的模样。比如说一个广场,它在几何空间里可以是矩形圆形三角形,你也可以说它多么黄金分割标高起伏,但是用生活的眼光来看,它要提供的只是围合感和适宜各种活动需要的被限定的空间。
存在空间是有层次的,它以相互关联的结构形式存在,而作为结构的一个环节的存在空间可以再展开成下一级的结构。比如一个城市是该地区的中心,而城市展开后则又是又街道,居住区,广场等组合的结构。各层次之间也是交错的、混杂的。
描述存在空间之间的关系的是拓扑学。 拓扑学与角斗士:
个人收获
1、建筑:建筑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存在空间具体化。“
2、设计元素:将设计元素从集合空间升格为存在空间:场所、路线、领域等??这是“以人为本”的切实方法,赋予所设计的每个空间活动和意义。
3、共性与个性:存在空间提供了统一与多样的理论依据,“共性是建筑艺术创作的基础,但应体现在个性之中”(吴良镛先生),用存在空间来解释,存在空间的合理结构提供了建筑的共性,而将其具象化的结果产生了多样的个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