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5:49:0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导论

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1.儒家文化 A、人格主义:积极方面来说在文学批评中强调文学创作的主体人格形象,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消极方面是对道德的苛求从而遮蔽文学的审美价值。 B、功利主义: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审美教育功用,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积极作用;弊端是难免被统治者利用。 C、经学中心主义 2.道家文化

A、虚静其心 B、法天贵真 C、言外之意 3.佛教文化

A、吾性本真:儒---历史真实,道---自然真实,佛---心灵真实 B、熟参妙悟:妙悟的前提是熟参 C、境界至上

二、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 1、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

A、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 B、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 C、直寻妙悟的直觉性思维 2、批评意识的主体性倾向

A、文学批评中批评家与作家身份的同一 B、特别重视作家人品 3、范畴建构的经验归纳性质 三、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形态

(体制、体式和体貌,即今天所说的体裁、语体和特定风格) 1.中国文学批评文体形态的源头

A、源于《易经》的议论体 B、源于《诗经》的诗赋体 C、源于《尚书》 、《春秋》的叙事体 2.中国文学批评文体形态的发展演变

A、先秦无文体,即“语录”或“要言” B、两汉的序跋和书信体 C、魏晋南北朝骈文和赋

D、最常见的诗话源于六朝,之名始见于北宋 E、唐代伦诗诗

F、元明清小说戏曲评点

G、近代受西学影响出现许多带“论”的批评文体 3、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话语方式特征 诗性与逻辑性相生相济的言说方式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节 儒道文化的创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

一、儒道文化在白家争鸣中创生

儒家强调教育的效果,而老庄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精神生命为本,而非以外物为本,以个体心灵为本,而非以社会观念为本。 二、诗骚作为文学道路和批评传统

儒家强调诗的政治理论功用和教育功能,形成了先秦时期以政教为中心的诗歌理论。 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文艺思想体系是由《庄子》解释中衍生出来的,《诗经》批评可谓社会历史批评,曲骚开启的是美学批评和形式批评 第二节 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成就和时代特征 一、探讨了审美与功利的关系

1.老子:反对过度追求审美和享乐,重质轻文,反对形式主义 2.墨家:非乐 3.法家:“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文”是“质”的装饰、附属物。偏颇在于没有注意到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 二、明确了寓教于乐的原则

儒家学说中诗乐都服务于礼,孔子重礼,注重以诗为教化手段 三、高扬文艺的“自然”法则

老子也偏重于功用,但他的方式是顺其自然、回归朴素的“大道”,以虚静的心境求得天人合一、物我合一。 四、诗学基本理论 1.诗言志—创作目的

2.赋诗言志—《诗》的实用价值:在外交场合借诗表达自己的意旨或态度 3.观政-- 《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的美刺作用,通过诗来考察政治得失 4.群居相切磋-- 《诗》的教育价值 5.以意逆志-- 《诗》的接受方法

6.从言志到缘情—文学本质认识的进展 第三节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学批评 一、孔子的文学批评 1.兴观群怨

兴—-- 引发联想,得到启发

观----- 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为“考见得失” 群--- 孔安国解为“群居相切磋” 怨--- 孔安国解为“怨刺上政” 2.文质彬彬

重视言辞及对言辞的修饰,但更重视德;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中和”和“思无邪” 二、孟子的文学批评 1.以意逆志说

以己意逆诗人之意;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 2.知人论世说 3.知言养气说 三、荀子的文学批评

1.文艺与礼: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艺观 2.音乐与礼

第四节 《老子》 、《庄子》和《周易》中的文学批评思想

一、老子的文学批评 “道法自然”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庄子的文学批评 1、自然天真之美 2、得意忘言 3、虚静与物化 三、《周易》中的文学批评思想 1.意、象、言 2.通变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第一节 经学时代的文化一统

一、今文学派:以董仲舒为代表,在继承儒家思想时,赋予其形而上学的至高无上性。 二、古文学派:以王充、杨雄为代表,“轻微言大义而重考古”,反对虚妄之言,认为君子之言必有征验。

三、马融、郑玄等人打破门户之见,使今、古文之间的矛盾对立得到一定的调和。 第二节 两汉的《诗经》批评和《楚辞》批评 一、《诗经》批评 ㈠、先秦时期

1、用诗:为了说明事理,或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而有目的地引诗

2、评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非常注重《诗经》的道德价值,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标准权衡它。

3、三种意义上使用《诗经》 :教科书;史书;经书。 ㈡两汉时期

1.汉代最独特的一点是把《诗经》作为一门学问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并形成了齐、鲁、韩三家今文学派,以及属于古文学派的“毛公之学”。

2.宋代朱熹认为风雅颂是三经,是“做诗的骨子”,赋比兴是“里面横串的”“三纬”。后人多采用朱熹的说法,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种类,赋比兴是表现手法。

3.与先秦相比,汉代人更明确地从实用尤其是道德教化的观点批评《诗经》 ,赋予它强大的社会功能。郑玄就明确指出讽喻是人们创作《诗经》的直接动机。 4.《诗经》是道的体现,汉代将其作为文学批评的终极价值标准,用它权衡一切文学作品。 二、《楚辞批评》

1、在文化一统的经学时代,汉代人都将有无道德功用作为评判当时文学创作的标准,甚至直接把其他文人的作品与《诗经》相比附,一切依《诗经》立意。 2.不同的态度:A、刘安从内容形式的方面肯定《离骚》,认为“其文约,其辞微”,也赞扬其品格,“其行廉”。

B、杨雄班固等人质疑。班固援引《诗经》言语指责屈原“露才扬己”的行为;以经书为准绳,批评屈原作品中大量借神话传说抒发情感、增加想象力的行为。 C、王逸强烈反对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贬抑,认为《离骚》依托《五经》以立义。

第三节 《淮南子》和司马迁的文学批评 一、《淮南子》的文学批评 1、《淮南子》原名《鸿烈》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其宾客集体编撰的哲学著作,内容驳杂,兼采道、儒、法、阴、阳等各家思想。

2.重要的理论有形神气论、虚静说以及天人感应说,也强调《诗经》的认识和教化功能。 3.独特之处还在于对《诗经》等文学作品、音乐创作的动因,又说明它们之所以能产生一定社会作用的原因。 二、司马迁的文学批评

1.汉代文人自觉创作的大量涌现,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对象。 2.《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的批评模式。 3.明确提出“发愤著书”说

第四节 班固、王充和王逸的文学批评 一、对文人及其作品的认识

1.先秦时期的“文学”:含学问或文物、文献的意思

2.文章:礼乐法度;书籍;文辞;一切书写下来的文本,包括书和单篇作品

3.王充的“文德说”,德即事物的内在的内容,一方面“德”藉“文”而显,另一方面,“德”决定着“文”。 二、文学批评对象的扩大

在两汉文学批评中,议论得较多的是赋这种文体,批评模式基本上与《诗》相同,即非常关注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并对其进行道德教化式的评论。杨雄和班固都以是否具有讽喻价值来权衡赋。

三、文学创作论

1.班王逸往往结合作家心里及其生平经历探讨作品的成因,如对屈原的评价上。 2.从创作目的解说文人创作的动因,如屈原“忧愁幽思” 、“赋以讽谏” 3.班固和王充还分别提出了“求文章成名于后世”和感事而发之说。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 玄学兴盛与佛学东渐

一、汉魏之际的儒学式微、庄学复兴。桓灵二帝时期,宦官专权,制造两次党锢之祸。老庄道家的自然无为原则和抽象思辨风格,成为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 二、玄学三期以道释儒、儒道兼综。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儒学经典。 三、东晋南朝玄佛双修、三教合流。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 一、创作理论的革新 “诗缘情而绮靡” 动静相济的内涵 二、鉴赏理论的完备 鉴赏才性 鉴赏方法论

三、作家理论的深入

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 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性

第三节 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 一、曹丕《典论·论文》 1.文气说

以“气”论文和文人,是《典论·论文》最突出的贡献

“文气”说要义有三:A.“气”指作家自然禀赋、个性气质,不同于孟子“浩然之气”中的伦理道德色彩。

B.他将文气分为“清”和“浊”两大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

搜索更多关于: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 的文档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xj2t5vsr46r0ta505p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