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 2.文体论
“四科八种” 3.文章论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独特之处:A.将文学不朽的价值落实到个体的人格和生命
B.曹丕极力推崇的文章之中,包括为汉儒所轻视的辞赋和诗歌 4.作家论
批评文人相轻、贵古贱今和贵远贱近 二、陆机《文赋》
主要内容是谈如何创作文章的问题 1.论创作心理
A.创作发生论:“玄览中区” “颐情典坟”
B.创作构思理论:展开想象活动、形成艺术形象、运用语言传达 C.创作灵感论 2.论文体风格
“诗缘情而绮靡”
文体风格具有多样性的差异 3.论审美标准
应、和、悲、雅、艳五个标准
艺术表现技巧上面文章应构思精巧、遣词造句应妍丽、声韵配合应和谐 第四节 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 一、刘勰《文心雕龙》 (一)、《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文之枢纽
A.第一层:提出写作的根本标准《原道》 、《征圣》 、《宗经》 B。第二层:写作发展的基本方向《正纬》 、《辨骚》 “执正驭奇”的基本原则 2.论文叙笔
《明诗》到《书记》共20篇,涉及23种文体,前十篇是有韵之文,后十篇为无韵之笔 论文体的方法“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3.剖情析采
论述从情到采的各种写法,从今天看大致可以归作创作论和批评论两大块 (二)、 《文心雕龙》的创作批评论
1.创作论 从《神思》到《总术》共24篇 A.创作构思
《神思》虚静、 《养气》养气 、语言传达(“积学储宝”;“笔固知止”) B.结构风格
布局《镕裁》 :“是以草创鸿笔??” ;结构《附会》将文体结构分为情志、事义、辞采和宫商四部分,在《章句》中谈到文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风格《体性》 、《定势》 、《风骨》 C.练字造句
文章文辞运用要与文章结构内容和风格协调一致,不能片面追求字句的华丽。 2.批评论 从《时序》到《程器》 A.论文学与现实
在《物色》篇中涉及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在《时序》中涉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B.论作家之才性
在《才略》和《程器》中体现他持才性离异的观点 C.论批评之方法
《知音》端正的态度,充分的准备,“六观”的方法 二、钟嵘《诗品》 (一)、基本内容 1.止乎五言 2.分品论诗
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 3.推源溯流 《国风》 、《小雅》 、《楚辞》是他对五言诗人风格追源溯流的三大源头 (二)、文学思想 主要见于序文之中 1.诗歌性质--- 吟咏情性
A.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特别强调对“怨”情的抒发: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B.古诗“多哀怨”;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 2.创作原则--- 自然直寻 3.审美旨趣--- 滋味有余
A.认为运用赋比兴三类艺术方法,使风力与丹采结合,才能较好表现作者情感 B.喜以形象化的语言论诗,开批评史上“意象批评”的传统 第四章 隋唐文学批评
唐代文学批评主要表现在诗歌与散文两大领域,理论特征主要有两点:1.诗论与文论的分道扬镳;2.政教中心与审美中心论两大文学思想流别的对立与统一。 第一节 儒释道文化并立与融合 一、隋唐儒学的复兴
1.唐朝统治者支持儒学的力度比隋朝更大
2.儒学的复兴主要表现在经学的兴盛(孔颖达《五经正义》 、陆德明《经典释文》 )和儒学与佛教的抗争成鼎立之势这两个方面 韩愈坚定地站在儒学“道统”的立场上反对佛教之“法统”
二、隋唐佛学的鼎盛
1.佛教的兴盛体现在:唐代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佛事繁兴,宗派林立;高僧仰仗朝廷,士僧交游广泛
2.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影响表现在:以“境”论诗;形象比喻,论文评诗;促使了诗僧群体的崛起;佛教对唐诗的全面渗透(题材的广泛;色彩的清淡;语言的通俗) 三、隋唐道学的繁荣
1.统治者尊崇道教,奉老子李耳为始祖
2.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影响:创作上诗文中求道成仙思想的体现,游仙诗的出现,想象丰富奇特,意象瑰丽,意境优美;批评上从殷璠、皎然到晚唐司空图,品诗评文力主兴象神韵,提倡“韵外之致”、“意外之象”、“味外之旨” 四、儒释道文化的融合 1.在儒家影响下,产生以韩愈为首的“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与此前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的文学革新精神相呼应,共同构成贯穿全唐的现实主义精神。
2.道家影响下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
3.佛学影响下的禅宗思想
第二节 唐代论诗诗、选本与诗格 一、唐代论诗诗 (一)、《登幽州台歌》 :“风骨”、“兴寄”的无言倡导
陈子昂“风骨”、“兴寄”的诗歌主张见于《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感遇》三十八首五言古诗是其诗歌主张的最好体现。 (二)、《古风》其一:承传“风骚”传统,崇尚清新自然
李白深受陈子昂影响,论诗诗代表作《古风》 ,承传“风骚”及汉魏六朝优良文学传统、崇尚清新自然、反对浮艳绮丽的文风。 (三)、《戏为六绝句》 :别裁伪体亲风骚
杜甫的文学思想,继承了陈子昂与李白的诗学理论并有所发展 1.注重风骚、汉魏创作传统
2.择善而从、权衡古今的学习态度
3.尊重“清丽词句”与“凌云健笔”的风格 (四)、《寄唐生》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于《与元九书》 、《新乐府序》 、《读张籍古乐府》 、《寄唐生》 、《策林》等书信、诗序、论诗诗、策论之中。较之于杜甫,他更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 二、唐代选本 (一)、殷璠《河岳英灵集》
现存唐人诗选中最著名的一种,选录了开元天宝盛唐时期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24人的228首诗。
创举:不仅在“序”和“集论”中阐明自己对诗歌发展、特征及选诗标准的具体意见,而且对所选诗人都有切实简当的评价。
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1.“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声律风骨说。 2.“神来、气来、情来”的“兴象”说 3.求“新”、贵“雅”、重“奇”说 (二)、元结《箧中集》
录其友沈千运等7人共24首五言古诗,风格上都体现出“淳古淡泊、绝去雕饰”的特征。再三强调承继风雅比兴传统,发挥诗歌的劝诫教化作用。 (三)、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选录自钱起至张南史26家134首诗。 文学主张:1.强调“体状风雅”,继承诗教传统 2.倡导“理致清新”的诗歌风貌 三、唐代诗格
诗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某一类书的名称,其范围包括“诗格”、“诗式”、“诗法”等类型的著作,作为专有名词的“诗格”到唐代才出现 (一)、初盛唐诗格
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是一部集初盛唐诗格大成的著作。 初盛唐诗格主要围绕诗歌的声韵、病犯、对偶及体势四方面探讨。 王昌龄《诗格》 :1.意高则格高
2.诗有三格与三境——捕捉诗思成诗境 3.诗有学古今势——诗歌表现方法多 (二)、晚唐诗格
除了体势所论之情况与初盛唐相同外,还出现了与佛教关系较为密切的“门”与“物象”的诗格论目。
“门”,即类的意思;“物象”,是“兴寄”与“兴象”的合流,其特点是通过“象”来表达“寄”
第三节 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一、韩愈
韩愈的文学主张主要见于《答李翊书》 、《送孟东野序》 、《荆潭唱和诗序》 、《答尉迟生书》 、《答刘正夫书》 、《进学解》等文章中。 (一)、“志在古道”,“君子慎其实” (二)、“陈言务去”,“词必己出” (三)、“不平则鸣”,“穷苦之言易好” (四)、“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二、柳宗元
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中有异,别有新见。 (一)、“文以明道” (二)、“有乎内”与“饰乎外” (三)、“以行为本”,“先诚其中” (四)、“自古文士之多莫如今” 第四节 皎然和司空图的诗歌理论 一、皎然
诗歌理论主要保存在《诗式》等诗学著作中。 (一)、“缘境”、“取境”
论诗言“境”,主要来源于佛学
首次明确了诗歌中“境”与“情”的关系:缘境生情、情由境生 “取境”的过程是一个“苦思”与“精思”的过程 (二)、“采象其外”
“象外之奇”、“文外之旨”“言外之情”、“意在言外”等 (三)、“诗家之中道” (四)、“复古通变” 二、司空图
晚唐时代卓有建树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代表作有《与李生论诗书》 、《与极浦书》 、《与王驾评诗书》、《二十四诗品》等。 (一)、“思与境偕”
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就是指诗人在审美创造的过程中,能将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很好地融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专门论述“韵味”问题 (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在《与极浦书》中,在“蓝田日暖”和“良玉生烟”两个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四)、《二十四诗品》 :集唐诗风格意境论之大成 诗歌理论特征的四个方面: 1.兼容并包的风格意境论 2.揭示诗境创造的奥秘
3.以实写虚的喻象论诗方法之开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