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9:59: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4.“天人合一”的物我相谐之诗歌境界 第五章 宋金元文学理论

文学家以其创作实践为基础介入批评;文论批评家以其评论著作影响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儒学复兴与两宋理学的发展

宋元明清哲学思想主要分为三派:张载的"气本论"(唯物主义);程朱的"理本论"(客观唯心主义);陆王的"心本论"(主观唯心主义).这三派都属于理学 一、周敦颐:宋代理学的发端

被朱熹称为“道学宗主”,其学为濂学 (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 (二)、由“太极”推至“人极” (三)、“一实万分”的化生模式 二、二程:宋代理学的创立

长期居住洛阳著书讲学,创立学派称为洛学 (一)、“理本论”的理学观 (二)、具有精神本体论与社会最高准则的含义 (三)、在文道关系上提出“作文害道”的极端之说 三、朱熹:宋代理学的成熟和集大成 长期讲学于福建,其创立学派称为闽学 (一)、在理与气、性、心的关系中扩充了理的含义 (二)、将儒家伦理道德视为天理 (三)、强调重质轻文的“义理”文学观 四、陆九渊:宋代理学的发展

在贵溪象山居住讲学,由他创立的学派称为陆学或者象山学派 (一)、“心即理”的心学观 (二)、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 (三)、对天理与人欲之极端对立的批判 第二节 苏轼、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一、苏轼 (一)、在文道关系上突出文的特征

继承韩愈欧阳修古文传统 “道可致而不可求” (二)、崇尚自然与真实 (三)、在形神关系上强调神似 二、黄庭坚 (一)、强调创作法度以建立诗法理论 弥补之前批评中重质轻文的倾向,强调了诗法理论对艺术形式特征和创作特点的重视 (二)、主张推崇杜甫以规摹古人

杜甫作诗讲究格律和诗法,严谨规范 (三)、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论 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创新 三、江西诗派

吕本中《江西宗派图序》“活法”、“悟入” 第三节 严羽《沧浪诗话》和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一、《沧浪诗话》 全书分为五章:《诗辨》 、《诗体》 、《诗法》 、《诗评》 、《考证》 书后附《答出

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一)、“以禅喻诗”的诗学观 (二)、本于“禅道”的“妙悟”说 (三)、归于诗性的“兴趣”说与“别趣”说 二、《论诗三十首》 (一)、“由诚而言”的诗学观 要求诗歌必须有真情实感 (二)、自然朴实的“真淳”观 (三)、刚健雄浑、慷慨古雅的风格取向 第四节 李清照《论词》和张炎《词源》 一、李清照 《论词》

1、主旨和核心是“词别一家”

A.从文学发展流变中强调了诗词必分的观念 B.着重从词的本色特征角度强调词不同于诗之处 C.突出了婉约、缠绵、高雅的词风取向 2、以批评针砭词风词格的不足

既指出“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的词学观的不足,又指出即使知“词别一家”之词人,在创作中存在着少“铺叙”、“典重”、“故实”、“音律”的不足 3、强调词的音律形式特征 二、张炎《词源》 1、强调“合律”论 2、坚守“雅正”观

不唯指思想内容的雅正,而且也是指艺术形式、音律格律的“古音”、“古调”之雅正 3、倡导“意趣”说 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 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 一、程朱理学的束缚 二、阳明心学的兴起 1、“心即理” 2、“致良知” 3、阳明心学的发展

王阳明弟子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 李贽的童心说 袁宏道的性灵说 第二节 前后七子与公安三袁 一、前后七子 “复古派”

核心是复古,格调说是明代复古理论的核心 1.复古与创新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两次复古运动:唐代古文运动;明代的复古主义思潮

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批评中晚唐的诗歌和宋诗,在学古的基础上要出古,有所创新

唐宋派与之抗衡,标举唐宋八大家 2.格调说 A.格古调逸 B.格调与才思 C.格调与诗法

二、公安三袁 1.文学发展观 A.文随时变 B.独创之变

2.核心范畴是性灵说 真、趣、奇、淡

第三节 李贽的“童心说”与《水浒传》评点 一、“童心说”

1、内涵:A.绝假纯真 B.重情轻理 C.自然化工 D.尊今卑古 2、理论意义:A.个性解放

B.反对僵化复古,使文学重新焕发活力

C.冲击了以诗文为核心的正统文学观,为通俗文学争得地位 二、《水浒传》评点 1、“发愤之所作”说 A.与小说创作联系

B.强烈的现实性与批判性 C.“发愤”的主体是忠义之士 2、艺术成就

A.人物塑造论:“同而不同处有辨”的典型性格;“化工肖物”的人物塑造 B.艺术真实论:生活的真实;写出人物的情理,即生活化的语言、行为和心理。 C.艺术虚构 3、意义和影响

开创独具特色的批评鉴赏的美学形式,小说评点成为一种文学评点的独特形式 第四节 汤沈之争与王骥德《曲律》 一、汤沈之争 1、沈璟与吴江派

A.重视格律,追求曲调的雅化 辨平仄、严句法、守古韵 B.本色论 在语言上“癖好本色” 2、汤显祖和临川派

A.至情论:情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动因和内驱力;情与理的对立;情与法的对立

B.“意趣神色”论 3、汤沈之争

A.背景与发生:哲学思想上程朱理学的“理”本体发展为王阳明的“心”本体,泰州学派从王阳明的“心即理”发展到“性即理”;导火索是对汤显祖著名剧本的不同评价,吴江派作家篡改汤显祖作品

B.论争的实质:思想上汤主情沈主理,手法上汤重浪漫沈多写实,戏曲语言上汤重文词沈重本色,戏曲审美效果上汤重文学剧本沈重舞台艺术。

吕天成认为这是两种不同志趣的争论,王骥德对此采取折中的态度 C.论争的影响:形成吴江派和临川派两个戏曲派别 二、王骥德《曲律》

我国古代曲论中第一部有着完整、严密体系的理论专著 1.本色说

A.徐渭的本色说

戏曲语言的通俗化 创作个体的本真性 戏曲选材的大众化 B.王骥德的本色说

戏曲语言之俚俗与文辞的结合 以悟为当行本色 2.戏曲创作论

主题上主张“关风化”;戏曲创作要“立主脑”,剧本结构要进行周密的布局和安排;文章剪裁详略得当;文词上强调宾白的重要性 第七章 清代文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集大成阶段

第一节 经世之学与文化的总结

清初学者文人关注现实、崇尚实学 清初文学思潮的经世特征 基于儒家正统文学精神完全衰落的现实,钱谦益呼吁文学应当重新回归到抒情的立场,提倡“尊情”;康熙雍正时期,开设博学鸿词考试和提倡程朱理学,杜甫成为清初诗坛顶礼膜拜的典型;乾隆时期,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逐渐严密,形成乾嘉考据学风,沈德潜“格调说”、翁方纲“肌理说”、袁枚“性灵说”、桐城派文论;诗歌方面龚自珍大力倡导“尊情” 第二节 王夫之、叶燮的诗论

清代诗论主要是围绕格调与性情、雅正与新变、宗唐与宗宋这几组范畴展开的 一、王夫之的诗论

1、主情崇正的基本诗学立场

用“诗以道性情”的说法,从重情的立场出发,痛恨立门户派别; 从诗歌的抒情本质特点出发,主张应对诗歌和历史严格区分,并对宋人以“诗史”推崇杜甫表示不满

在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时,没有把它和理对立起来

对传统的兴、观、群、怨的论述赋予新意,从指诗歌的社会功能到以情触发读者的兴观群怨四情的。 2、情景关系论

“情”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景”指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于主体之前的外界事物 分析了诗歌中情景融洽为一的情形

用“即景会心”的“现量”说---- 创作“情景交融”的诗歌艺术境界 二、叶燮的诗论

1、由崇正到重变的诗学立场

第三节 桐城派的古文理论 第四节 金圣叹与清代小说评点 第五节 李渔与清代戏曲理论 第八章 近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文化转型

第二节 刘熙载《艺概》和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第三节 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

第四节 王国维与传统理论的现代转型

搜索更多关于: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 的文档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xj2t5vsr46r0ta505pj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