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及范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微写作。
(1)“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当代诗人冯唐的诗句,请你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至美的“你”,写一段抒情文字(可以写诗),描绘你心中的至美。要求:感情真挚,句子整散结合,富有文采。写100﹣120个字。
【分析】(1)本题考查现代诗句的表现手法,要准确指明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
(2)本题考查短文写作的能力,可写散文也可写诗,要符合题干要求. 【解答】(1)此句出自当代诗人冯唐(原名张海鹏)的诗《春》.大致诗意为:春天刚涨起来的水,春天刚抽绿叶的树木,以及十里的春风,这一切都不如你(在我心中的位置).这句诗共有三小句,句式整齐,采用了排比的手法;描写主体春水、春林和春风同句末的“你”构成比较,表现了“你”在我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景的美好始终不及“你”的美好. (2)本题主观性较强,学生可随意选择自己心目中美好的形象进行描绘,可以是人、景或物,文字中要蕴含真挚的情感,突出这个“你”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性,注意题干中对句式的要求,用词要优美,富有文采.
参考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及范文
(1)排比,列举春日最美好的事物,和“你”比较,烘托了“你”的至美. (2)心里,有一个关于江南的梦,梦里有远山如黛,小桥流水,还有你.你是三月的暖,总是明媚欢颜,你是四月的花香,总与清风缠绵,你眉眼间的舒展,带着春的气息,你轻盈的脚步,给我满心期许,我用一枝画笔,将春的姹紫嫣红写满,只为你我能在春天相遇.
2.“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这是一首在“中国?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中获得一 等奖的作品,诗名是“故乡”。每个人心中都对诗中的“两个字”有着自己的理解。请用一个双音节词 语,来表达你对故乡的情感,并围绕这个词语来描述你的故乡,不少于 100 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字来分析作答,由题干可知,此题具有相对的开放性,答案可以用一个双音节词语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字来分析作答,不能架空分析.由故乡可联想到远在天涯漂泊的游子对故乡的怀念、感恩、歉疚等思想感情.因此组织答案时,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任选一个词语,并适当的进行阐述自己的理由. 答案:
我回到了家乡,和我的姐妹们,带着各自的孩子到野外去,重新领略大自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及范文
然的风光;我们爬上山顶,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山连着山、云雾弥漫,仿佛置身于仙境.储存起来怀念、感恩或歉疚,作为游子必然对故乡是一种怀念,站立于故乡更多的则是感恩. 3.微写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以“我家的传家宝”为题的征文比赛中,上海市600多所小学两万多名学生递交了参赛作文,“外婆留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笔下的“传家宝”。“撒谎作文”又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纵观学生作文,写妈妈,无非是半夜送我上医院或者雨中送伞把肩膀淋湿了;写老师就是带病上课倒在讲台前;写挫折,就写父母遇上车祸,自己成了孤儿……矫揉造作的虚假文风正以其强大的势头遮掩了真情的天空。
(1)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8个字。 (2)试着归纳两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写出一种解决办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即可,材料主要写出了现在的一些学生字作文过于矫情,缺乏正确的思维,表达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及范文
标题可以拟写为“说谎作文,大行其道”.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为什么要写撒谎作文呢?平时写假作文,高考当然也免不了.有故意作假的学生,也有被逼无奈的学生,非常在意老师喜欢什么主题、评阅人接受什么题材等.这好比削足适履,但削去的不是肢体,而是学生的个性思想与创新精神. (3)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分析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根据原因进行具体把握解决的方法,一般从善于观察生活,吸取生活中的“养分”,注重表现自我,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说谎作文,大行其道;作文矫情,演示真情. (2)示例:A、一些教材、教辅资料充斥着类似范文; B、学生要用“主题正确”取悦评委;
C、学生写作文不考虑用自己的眼睛看周围,而是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扼杀个性思想,缺乏创新精神;
(3)A、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写真心,变现个性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B、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切切实实地感悟生活,才能走出“克隆”式作文的模子;
C、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不能把一个模式强加给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