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5分)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5 页(共 10 页)
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2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3分)
21.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2分)
22.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3分)
2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3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
24.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
【材料一】骆宾王七岁时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三、写作表达(50分)
25.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我们培养自己的好品德,就要从孝道做起。请以“我是这样孝顺父母的”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答案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6 页(共 10 页)
七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分:共4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2.①朔气传金柝②百般红紫斗芳菲
评分:共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3.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评分:共6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4.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1分)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1分)。 评分:共2分。意思接近即可。
5.答案:这首诗借鸟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1分)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1分)
评分:共2分。意思接近即可
6. ①多。②生藤蔓。③亲近而不庄重。④少。 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1分。
7. 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1分)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1分)
评分:共2分。重点字词翻译正确,文从字顺,意思接近即可。
8.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1分)(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1分)(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1分)
寄意着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1分)
评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
9.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1分)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1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7 页(共 10 页)
评分:共2分。意思接近即可
10.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1分)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1分)
评分:共2分。意思接近即可。可以答赞同或不赞同某种观点,然后说明理由。如
果没有对观点的评价,可以酌情扣分。
11.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评分:共3分,每空1分。
12.插叙 (1分)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2分)
评分:共3分。第二问意思接近即可。
13.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1分)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1分) 评分:共2分。要答出动作描写或运用动词,其他意思接近即可。 14.雷锋精神代代传
评分:共2分。对仗不必很工整,能表现主题即可。
15. ①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1分) ②父亲为我制作书架(1分) 评分:共2分。意思接近即可。
16.这句话是对妈妈的神态描写,(1分)表现妈妈因我对书的喜爱感到自豪,(1分)又为无法满足我的小小心愿而内疚。(1分)
评分:共3分。如果不能答出神态描写表现心理,可以酌情扣分,其他意思接近即可。
17.①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心情迫切。(2分)
②这句话是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的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2分)
评分:共4分。从不同角度做批注,意思接近即可。
18. 第?段写我看着书架上的书,内心无比的喜悦,那书架给我带来快乐,犹如我亲密的好友,所以称其为“久违的老友”;(1分)第?段写现在再看书架,已经很苍老了,表明它时间的久远,所以看起来像给我无穷知识的“长者”。 (1分) 评分:共2分。意思接近即可。
19.示例: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陪伴着我的是桌上的那盏小台灯。它是上小学时,外婆送给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8 页(共 10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