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会导致幼儿的攻击性愈演愈烈; 而如果“视而不见”,转而去鼓励谦让、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为幼儿提供正面榜样,反而可以达到矫正攻击行为的目的。 引导幼儿掌握解决人际问题的策略
幼儿生活经验缺乏,社交技能水平较低,当与同伴产生冲突或矛盾时,往往以攻击性方式处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谈话活动、故事讲述、角色表演等,引导幼儿在参与、体验中学会用非攻击性方式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或冲突。从而应用到生活中去,慢慢学会独立解决人际问题。
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感受、理解和体验他人需求与情绪的能力。有研究者指出,幼儿一岁半以后就开始观察别人的内在状态,并能认识到另一个人的内在状态有可能不同于自己的内在状态。这表明幼儿已经具备了移情的心理基础。同时,费希巴赫等人的研究表明,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即移情能力越高,攻击性越低。因此,家长可以采取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提高幼儿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例如,成人可以通过“情景描绘”,设置某种被攻击的情景,然后对被攻击的伤害情景予以渲染式的描绘,从而让幼儿“目睹”攻击情景,体会被攻击者受伤害时的痛苦,从而产生“伤害他人不对”的思想观念。[4]
建议与意见
家园师长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才能理性面对和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问题。正确的引导和矫正都会取得较好效果。正如破茧成蝶一样,蛾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之剪破茧壳。殊不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虽然出世了,却不会飞。原来,蛾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过程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他们也不能展翅飞翔。现实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引发家长之间的矛盾、甚至依据万能思维一味地抨击教育、指责幼儿园,无限地要求教师、限制幼儿,其结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应该多阅读一些幼儿教育的书籍,加强自身的素养,科学合理地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既要和孩子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以科学的教育态度教育孩子,又要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地
5
获悉孩子在园的情况, 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避免因过分溺爱和迁就而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唯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若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应及早教育疏导,并与幼儿园共同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家园合作来改善、矫正幼儿的行为。
及时教育与冷处理相结合,用专业的操作来科学地回应
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但调皮好动的孩子由于自由散漫,常引起一些家长的厌弃。同时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会有意无意地去破坏活动和器材,所以,既不受同伴的欢迎,也常被家长疏远,家长的教育行为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议家长在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后,一般采取及时教育的方式加以解决。当看到攻击性行为时予以及时制止,行为消失后再正确引导,让幼儿认识到该行为的错误。例如,3岁的冲冲抢夺别人玩具,妈妈让他隔离4分钟,结束后妈妈会问他“刚才做了什么事情被隔离”。幼儿常常忘掉自己因为什么被隔离,而他们若不知道自己被隔离的原因也就失去了隔离的初衷。此外,妈妈也不忘和冲冲谈话,对他进行行为指导,告诉他怎样做才是允许的。“你想玩东东的玩具,应该怎样做呢?”妈妈先让冲冲自己想,冲冲想了一会说:“我要说‘请你给我玩一会儿好吗?’”妈妈肯定他:“对!还可以怎样做?”冲冲说:“不知道。”妈妈就启发他:“ 是不是可以拿你的玩具和他交换。”等等。慢慢地,冲冲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攻击行为明显减少。[5]这种及时教育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的幼儿渴望得到关注的目光,有时会故意用攻击性行为试图得到家长的关注。关注的回应反而会助长他们发起攻击性行为会受到被关注的念头,因此需要采取冷处理。所以运用冷处理态度回应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家长正确并针对不同情况合理运用。
通过个别教育的方式,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近二十年来,众多研究者对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仅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能力在迅速发展,同时开始把对他人的行为意图的知觉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反应中去,即认知行为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健康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别人的赞同,同时会自觉地调整、纠正其言行的偏差,使其朝着期望的要求发展。所以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家长在回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应该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合理解决攻击性行为。对于平日较内向或偶然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家长通常可以将其叫到一边单独谈话,询问其实施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用劝说开导的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到行为的错误,而对于
6
经常发起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则会采取批评教育并说理的方式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有精有粗,行为有实有虚。对于“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正确地认识和积极地引导,依据研究成果,顺应儿童性情,采取智圆形方的策略,每个拔节的姿态和“破茧成蝶”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6]
结论:幼儿的教育与干预是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家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身边多多少少会有一两个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出现。很多家长在幼儿比较小的时候会将幼儿的一部分攻击性行为看做这个孩子的性格脾气,认为这个孩子只是比较倔,等幼儿逐渐长大家长就发现这种“倔”的表现越演越烈,直到家长很难控制,只能一味的给予,不敢再要求。其实这是家长没有提前了解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导致的。家庭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就像是阶梯的第一层,楼房的地基一样,家长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要求幼儿怎么做,也不能一味的给予幼儿物质而忽略了幼儿的精神。近年,电视媒体纷纷开展亲子类、教育类的节目,这些节目在高收视率的背景下,一次次的提醒着我们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家庭的影响。这些节目也使得大众开始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这些讨论都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 钱雪娟. “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 . 学前教育研究, 2004, ( 10) .
[2]张国萍.论幼儿暴力倾向的成因及对策[A]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C].辽宁辽阳职业技术学院,2002.73
[3] 李峰. 幼儿攻击性行为归因与综合教育干预[A].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C]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113-114
[4] 张淑满,张鸿宇. 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探析[A].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C].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2012.41
7
[5]子群.控制宝宝攻击行为三妙招[A].教子有方[C].2013.43
[6] 江琴. 智圆行方: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及其教育策略[J] 学术研究,2012.(5) :203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