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思政硕士生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20:25: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验式教育

——第二次学术报告暨文献综述

摘要: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学者在高校思政领域的积极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继续做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一方面我们要从过去的成果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从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在理论、载体、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推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发展。体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正是根据现实环境的客观需要应用而生的。本篇文献综述,在科学的认识了体验以及体验式教育的基础上,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验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施体验式教育,并且论述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式教育的研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体验以及体验式教育 (一)体验 1、体验的概念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体验。体验作为体验教育的核心概念有着深刻的内涵,而关于体验的概念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总的来说,体验总是和人的实践与情感相联系的。我们既可以认为体验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外界事物方式。也可以认为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想象,是学习者本人自己的经历及其对这种经历的态度和看法。更可以认为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体验更多的是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与感受。

关于一个词的内涵的界定,应该从权威的词典开始。

《语言大词典》对体验有如下的解释:(1)experience是指某种事物的实际经历,因而是直接了解,而不是从别人处所说或他人报道中知道这种事物(真实的人,不是劳动单位,或某些数据)是人在体验生活。(2)feel:a、体会到酒精醉人。B、体会到感情的力量。C、

体会到(如主观经历的)特别的或典型的影响。(3)know:有??经验(体验过极大的喜悦)。(4)、sample、通过切身体验进行了解。

《现代汉语辞海》中对“体验”的界定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对体验的界定:

最为系统提出体验的范畴是生命哲学家狄尔泰。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永恒冲动,他处于不断的生成流变之中,人们只能依据内在的体验加以把握。在体验中所体验到的是,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也在我之中。使传统的主客体区分同时消融在“体验”之中。

美国学者B·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在本质上是个人的。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

瓦西留克提出的体验概念:“我们所用的‘体验’这个术语并不是心理学中所熟悉的哪个意思,即指主体意识内容的直接的、经常的情绪的形式。”

美尔认为,体验实际上是心灵把握生命的活动,体验只能是直觉的,不可能从别的形式中推论出来。

王一川在他的《审美体验论》中写到:“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

彭聆龄认为体验是情感的成分之一,是对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喜怒哀乐等),或者说就是情感状态。如一般认为情感“包括刺激情景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其中主观体验指“一个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从以上的对体验的不同的定义可以看出某些体验的范畴的本质在于,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但实践不等于体验。体验强调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并形

7

6

5

4

3

2

1

1

(王同亿.语言大词典.三环出版社出版(下册)1990,226)

刘振铎:《现代汉语辞海》,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4页

23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夏业良、鲁炜等译:《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8一19页

4567

瓦西留克,黄明(译).《体验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9一10页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第150页 王一川著:《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彭聆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第436一437页

成感悟。促使人产生体验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人因回忆过去、思考现实、展望未来所产生的体验,也有人因肉体与精神上受到的刺激而产生的体验,更有因人反思自身所产生的体验。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体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作为一种状态,是主体受内外刺激而具有的心境、情绪和情感。

(二)关于体验式教育 1、体验式教育的起源与现状

在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都具有有代表性的体验教育观。首先体验式教育发源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学习” 杜威认为,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而要获得真知,必须借助运用、尝试、改造等时间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做中学的观点”。

美牛津大学博士哈恩将体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学习的方式。他说:“我把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当成是生存的品质”他发现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研究出一套有效的体验教育方式。

而体验式教育作为独立的概念,源于美国企业的体验式员工培训,后由于其效果显著而被引入教育教学中,从而产生了体验式教育方法。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觉体悟或体验,这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观念之一“圆道观”说起。“圈道观”认为宇宙万物永恒的、周而复始的循着“圆道”运行,社会人事“法天”,其变迁同样循着“圈道”。中国“天人合一(感应)”的有机论思想中自然孕育着“圈道观”和“体验观”。在《乐记》中,也提到了人对乐的体验,“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王充在《论衡·薄葬》中提到“以心原物”所以“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有注重人的体验之意。宋代的朱熹提出了“切己体察”的修养原则。他说:“读书不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学规类编》)。王相庭则强调知识的学习要“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的学习方法。(《家藏集·与薛君采二首之二)王夫之则强调“自悟”的学习方式。总之,中国古代已有了很多关于体验的学习主张,但都没有明确的把它提出来。而在中国的近现代,我国的大学者王国维、蔡元培、陈独秀、蒋径三、张国安等人由于受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的影响,都对体验有所研究。如张国安曾编写了《体验主义教育原理》一书,全

8

8

王灿明:《体验学习解读》,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2期

书围绕着文化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体验”展开,通过“体验之本质”、“生命与体验”、“体验教育的本质”、“体验教育的目的”、“体验教育的方法”等方面对体验教育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最近张华在其《经验课程论》中,对体验教育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体验与经验的区别与联系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课程”。同时,一些教育领域的学者也发表了一些关于体验的文章,如刘惊铎的《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陈佑清的《体验及其生成》、肖川的《体验: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沈建的《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些文章对体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深刻、全面的阐述。

2、概念

关于体验式教育的概念在国内外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刘晓明、洪梅提出“体验式教育是个人首先通过参与某项活动而获得初步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引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经验并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

张海英认为:“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然后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最后达到领悟并运用知识的目的。”

从国内外体验教学的历史渊源以及上述定义中,可以进一步明确体验式教育对“体验”的重视,其实质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观性。一般认为体验是在实践中体验,实践对体验式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体验式教育是以实践为动力的。在体验式教育中,教育者被称为“引导者”,受教育者被称为“体验者”,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中展开实践探索。它强调被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使被教育思想通过实践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

体验式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然后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最后达到领悟并运用知识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验教育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关心国家大事,愿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引起了家长的忧虑、教育工作者的担忧和

搜索更多关于: 思政硕士生文献综述 的文档
思政硕士生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xvv28rvgp3fre38i3s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