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30题,75分)
1.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师服意在 A. 离间宗亲关系 B. 取消分封制度 C. 维系统治秩序 D. 建立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体现出分封制等级关系,“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说明该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C正确;A与材料中宗法关系作用不符合;此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B错误;前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错误。 点睛: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 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 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 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 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 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从题干信息“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说明AB项说法正确,排除;“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说明C项说法正确,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分封制是从幽王时期才开始遭到破坏,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确立,有利西周统治的巩固和疆域的扩大,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出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
3. 《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掙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该段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察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B
4.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A. 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 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 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 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违背了三纲五常”,错误;D项“分封制”,与题干材料“立太子”无关。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及其影响
5.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实际上仍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实际上中国仍然是分裂的,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与以上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
6.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周地方实行的是分封制 ②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③“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是因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④汉代实行分封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由“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可以分析出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和“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可以看出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故①②③正确,所以应选B项。ACD中的④错误,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7.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 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 有利于刘姓政权的稳固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 以分封王国子弟的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 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来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材料表明嫡长子继承制下余子不能分封,不能使仁孝之道发扬光大,“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说明推恩令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因此选择D。
8. 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对唐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 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 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 D. 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唐太宗认为:朝廷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互监督检查,中书省起草诏令制敕如有差误,则门下省当予纠驳指正。但近来有人护己之短,于是产生仇怨隔阂,有的为了避开私人恩怨,明知其错误也不加驳正。这说明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失误。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9.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