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摘 要: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施和调整阶段,本文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诸多文献,从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新课改实施中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梳理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去应对新课程的变化促进高中物理教育健康深入发展。
关键字:物理课堂与学生;有效教学;策略;文献综述; 一、 现在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课堂教学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1]部分教师仍将把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从而使得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导致中学物理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变得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课堂的确很“活跃”,但只是形式上追求“热闹”,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时间观念不强,而且对教学内容处理随意性很大,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这些现象或做法不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或低效,而且漠视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2]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为我们设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目标就是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有没有又考虑学生所学有你所预期的效果呢?因此,有必要对近期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如何构建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文献做一综述,以便老师们在教学中做参考
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内涵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1.国内的研究
我国的有效教学起步比较晚,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孙亚玲等。崔允都撰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他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4];孙亚玲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对
有效性教学的内涵是这样说的:“效”有大有小,获得“效”所付出的代价也有大小。当付出的代价大而获得的“效”小,或者获得的不是我们所期 望的“效”时,我们就说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5]等。
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后面学者研究各个学科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借鉴。但针对新课程目标下如何开展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是有欠缺的。这些欠缺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只针对新课程改革以前的论述和研究,即大多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方面也只是从培养教师成为“技术熟练者”的角度考虑,针对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教学的论述和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将“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整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关注的很不够。二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教师教的角度即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来研究,很少针对学生学的角度即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来研究。即使有些研究,大多也是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看成是有效教学的唯一目的,这未免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有没有考虑过我们两千年来的中华文化,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的不亦乐乎吗?老师们有没有做到“授之以渔 而非授之以鱼”?对于这些学生的感受研究有所忽略。所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随后的一些研究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补充。
2.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有效性教学也有大量的论述。如在《Over Study Of Teachering Effiency Of Foreign Teachers》中指出:课堂教学建立在教师的文化修养上。这是有效性教学的创新的根本。它需要挖掘教师的潜能战略,强调未来学习的重要性。美国学者哈达莫切克的《好教师的特点极其对教师教育的意义》中指出:有效教师应该充满人性,有幽默感,公正,有同情心。无论是和学生个体还是同学生集体相处都更容易,更自然。课堂反映出开放性,自发性和灵活性[6]。在《Teachering As Communication》中认为:一个能把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所教主题恰当融合的教师,其教学的有效性最大。[7]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一个结论即:中外课堂教学都追求都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效果。[8]
三、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一)物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
首先,物理教师应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不是以使学生学会已经创
造的知识为目的,而是要为学生在物理学科素质上的提高和将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与时代进步和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教师应该把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和科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科学探索是怎样进行的,在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知识基础上能创造性地去开拓前人没有涉及的知识领域。[9]另外,物理教师应主动参加教研和培训,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新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内涵,深刻理解、领会、感悟新课程理念,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领悟,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思想和观念上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有效地确立三维教学目标
合理有效地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理解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学习研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认真领会“内容标准”是如何体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把握必修和选修模块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同特点,以及物理学科的能力要求与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考虑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舍,将物理课程总目标层层细化为学年学习目标、模块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不应机械地去套用三维教学目标,应该结合某堂课的具体内容,以过程与方法作为主线,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其中[10]。
教师不仅应该根据探究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所处的位置,以及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来确定探究的具体目标,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储备(主要指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和学习特点(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和学习类型,如左脑优势型、右脑优势型,对学习条件的要求等)来确定具体的探究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属于让学生产生独立探究行为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课题的探究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可以大胆指导,甚至可以通过陈述的方法顺利越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探究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通过几个模块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这
样细化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也会显得疏而不松、足而不缺。
(三)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体现着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物理教师应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许多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恐知识点不全不精不细,导致课堂上讲得太多、太难。物理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明确哪些知识点必须讲,哪些知识点不必讲,哪些知识点要多讲,哪些知识点该少讲,在有限的课时中,确保完成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谈课外内容的引进,处理好“教与不教、教多教少”的问题,这样使课堂更吸引学生。
(2)增强教学内容与时代性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物理教师应深刻体会物理学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在教学中加强STS教育。首先,物理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学科发展史,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本学科发展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科学进步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的关系加以理解。其次,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应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物理技术上的最新成果或研究动态,使学生不仅能拓展视野,逐步加深物理与社会、科学技术相互关系的认识,而且能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3)学内容中要体现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物理学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孕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
(四)灵活选用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新课程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教学方式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和改进教学方式。
(1)将各种教学方式优化组合。科学探究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中可以认识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选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