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肯定,超过了观察记录中的言语回应。通过这一情况的分析,我们判定,教师对29个学生的提问内容难度适中,有层次感,教师的回应也多样化。
2、教师的引导性回应在本节课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学生的29次回答中,教师共有9次追问,8次提示性的引导回应。如教师提出素巴的同伴是不是对素巴真的好时。学生有回答好。这是教师就引导学生读相关的语段然后提示得出,那是因为帕勒达帕内心的寂寞、孤独,不是对素巴真正的友谊和关爱。在分析村庄的环境描写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美”进一步追问“美到什么程度?”以此深入课文。又如教师提问父母对素巴好不好时,教师对学生的不完整回答进行了追问“是她自己嫁出去的吗?”这种引导性的回应解决了很多学生不完整的回答,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父母对素巴也是不好的,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然有些时候教师的学生的回答也缺少反应。如教师问素巴的朋友对素巴是真的爱吗,有学生答爱时教师没有回应,而是根据自己原有设想的问题接着提问,我们发现这个学生有点失望,这样的回应至少有三次,当然教师在整节课中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兼顾到,但我们希望教师减少对学生回答的忽视。
3、最后教师还有5次概括性回应,两次给予学生的回答进行感想和评价。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后基本上以板书的形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性评价,条理清晰,对学生来讲也有很强的直观性。如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的概括,在概括性回应中教师内容概括最多,对内容梳理、方法概括和方法梳理几乎是0。
4、教师的纠正性回应共一次,就是教师分析小说中村庄的自然环境时,把学生回答的“直接描写”纠正为“反衬”。
由以上分析,我们对教师的答问做以下总结:
1、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重要,好的问题能活跃课堂气氛。本节课应该给了学生很多的活动空间和自主表现的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的给予回应,并能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方向靠近,多种追问的方式,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完整性。
3、教师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感,这样能给学生的思维有从浅层到深层的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教师也能从中体现自己的教学价值。
4、不管是提问也好回应也好,教师都应该以文本为主,在对文本有深入把握与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相应的技巧,教师的回应才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13
视角四: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
(观察员:王玲鹃 王群)
一、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课时进行到10:30分(5分钟后)
师问:请同学快速浏览小说,然后来说一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梗概是怎么样的? 给予学生5分钟的浏览和思考时间。
学生自主阅读情况:学生静静地开始翻阅书本,思考。其中有10多位学生拿起笔在书本上勾圈,做了阅读记录。
学生阅读思考结果呈现:
学生1:素芭是个哑巴,她母亲把她视为累赘,她的朋友只有几个小动物,后来父母想尽办法把她嫁出去,新郎知道了她是个哑巴之后,娶了另外一位会说话的新娘,把她抛弃了。
观察时间:课时进行到了10:50分,(20分钟后)
师问:对这样一个有悲惨命运的女性,泰戈尔是怎样去刻画其形象的? 学生齐答:通过描写眼睛刻画形象。学生齐读描写眼睛的5、6两段。 师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眼睛的?
学生齐答:运用修辞,比如用比喻、排比、来描写眼睛的。 师问:通过素芭的眼睛,我们看出素芭是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1:感情丰富,又孤独寂寞。 师问:周围的人如何对待她?
学生2:父母对她。母亲把她视为自己的一个残疾,是自己的奇耻大辱。 师问:父母为何有这样的想法?来自于谁?
学生3:来自村人人们在她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
学生4:来自丈夫,丈夫发现她是哑巴之后把她抛弃了。 师问:怎么样理解素芭的同伴帕勒达帕同素芭的关系? 学生5:帕勒达帕不理解不关心她。
14
师问:为什么要细致刻画素芭和动物温馨的场面? 学生6:对比 突出人情的冷漠。 师问:为什么要写村庄的环境?
学生7:运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来反衬这个严酷的社会环境,也侧面写出素芭的美丽。
二、观察随感:
1、这节课学生之间的活动几乎没有。但观察者认为有没有小组活动并不是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项依据。重要的是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设置小组活动,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的预期目标;反之,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热闹闹,但收获甚少的课,只能是个花架子。
2、《素芭》写的是一个哑女的悲惨命运,由于自身的缺陷、人情的冷漠和世俗的偏见造成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的人生悲剧。在总结了哑女的形象之后,此时教师设置一个讨论题,“是谁造成了如此美丽善良的女孩悲惨的命运?”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是有能力回答出这个原因的。如此,还可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加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功能。但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采用的是剥笋似的处理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形象,探讨悲剧原因。错失这样子一次活动机会。因此,整节课虽过程流畅,但总欠缺点火候,欠缺点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总归占着主导地位,是否设置学生之间的活动,为何目的展开活动,过程中怎样取得有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深思熟虑。
视角五:教学整体设计
(观察员:孙华强 袁林波)
素芭的悲剧,是泰戈尔所讲的故事的全部内容。泰戈尔通过讲述素芭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的怜悯,批判了不平等,即种姓、贫富之差别。但《素芭》是诗人写的小说,有一种诗化倾向,那么,如何根据文本的特点,上出一堂既具小说特色和诗化散文特色,又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水平的课来?
沈海波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把握准确。虽是诗化小说,但沈老师仍注重小说阅读的本色,如以主人公形象及其刻画为重心,这是抓到了要害处了。
15
2、思路清晰,对比鲜明。沈老师上课,既有大处把握,又顾到细节处的赏析。整堂课的内容非常充实,既抓住素芭的眼睛作重点分析,又把与大自然、小动物和谐相处的素芭和被冷漠的村民、父母、朋友、丈夫厌弃的素芭作了精彩的分析对比;课堂语言也非常优美,起到很好的带动效果,
3、沈海波老师上的《素芭》,是泰戈尔写的,诗人写的小说,有一种诗化倾向,与我们脑子里更重视“故事”的小说不同,沈老师让学生读一些精彩的语段,让学生在诵读中细细感悟素芭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以及周围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这样做既关注了教材特点,也关注了学生感受,如此处理文本,实在不错。
4、沈老师能够设计并利用主干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理念。问题具有开放性,且环环相扣,把学生深深地引入对文本的品析之中,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设计巧妙,妙在严密地串起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老师在对文章作支离破碎的分析,而忽视了如何教会学生对文章作整体性的把握,即“整体性阅读的原则”。沈老师很好地带动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性地把握,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紧扣文本深层次地进行思考。
另外,问题导引、作业布置都能够从文本或从主干问题引出,体现一定的层进性,务求学以致用。
5、板书简洁,重点突出。 另外,也有几点建议:
1、加强师生间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本节课,学生解读伽西莫多的最后一滴眼泪时,思维不够活跃,对话交流不多。
2、解读文本,研究细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个单元在知识能力上的话题是“人物”,又以对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方面的赏析为重,而且,泰戈尔对主人公素芭的塑造手段,也正在此,直接的心理描写也好,通过言行肖像神情也好,最终还不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需求、内心动态。本堂课,学生解读文本的时间不多,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没有深入到文本中的具体语言,对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没有作具体的分析。
3、语文课的情感性、感染力方面,我们要探索。.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