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 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2) 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3)想想做做:看课文图7.1-5,
2、如图7.1-5甲,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松手后观祭发生的现象。 3、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 (图7.1-5乙),观察发生的现象。
4、看课文图7.1-8,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 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右图。 解决问题的要点:受力分析 (四)、板书与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二节弹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1)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力
5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2、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学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教师: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
(课前每小组分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
(学生实验)用细钢丝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思考】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揭示课题《弹力》。
(小组讨论)上面的这些形变有什么特点:有的形变可以恢复原状,有的不可以恢复原状 【结论】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或观察到的一些形变,看看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观看视频,形成印象,物体的形变、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弹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很实用,物理就在我身边,从而调动起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观察微小物体形变
1、看课文图7.2-6中的视频实验。 2、平面镜、激光器演示(flash)。
6
三、弹簧测力计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测量前需要: ①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位置(是否需要校零) ②轻轻反复拉动弹簧,防止其卡住、摩擦、碰撞。 3、使用方法: ①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②测力时,要让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③拉力的大小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
4、请读出图7.2-5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圆筒测力计每个小格表示0.1 N。
四、反
馈练习
1、请读出图7.2-5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圆筒测力计每个小格表示0.1 N。
2、“撑杆跳高运动员将竿压弯”;“十一位航天员在一座特别制作的星云雕塑上留下各自的手模”; “跳板被跳水运 动员压弯(图7.2-4)”三个现象中,发生的是不是弹性形变?说说你的理由。
(五)板书设计 弹力
(六)课后反思
弹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应用: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
7
第三节重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个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难点:重力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看课文第9页图7.3-1照片。
问题: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向空中撒开的鱼网,要飘落到水里;向空中抛出的石块,最终也会落向地面??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二、重力的大小
教师: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
1、重力有大小
教师: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平时说的大人比小孩重,一杯水比一桶水轻等,实际上就是大人受的重力比小孩受的重力大,一杯水受的重力比一桶水受的重力小。
2、重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3、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做出关猜想,说明理由,填在课文第10页上并与同学交流。 对学生提出猜想,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论证。 (2)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要求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图像,并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并用语言表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4)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用g
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 或G=mg
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