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8、解释文中的加点词。(2分)
最是不济事:。(2分) 9、翻译甲文的划线句(3分)
老吏史苦之
10、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读书?(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有利,有益(对事情有益)
9、(3分)(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认为他(读得)辛苦。 10、(3分)选择精华,深人研究(写出任何一点得2分)
【浦东新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完成下列基础题。(5分)
①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的作者是;乙文选自《 》 一文。(2分)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作者“处江湖之远”不忧其民; B、乙文作者“以物喜,以己悲”。 C、甲乙两文的作者都以百姓之乐为乐; D、两段选文中加点词“归”的意思相同。 8.(1)(2分)范仲淹(1分) 醉翁亭记(1分) (2)(3分)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9.(3分)C
【普陀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8、《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朝的 (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8、清 袁枚
9、(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清形。 10、C
【杨浦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选文的作者是,他是时期的思想家。(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选文设喻说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下列观点不是出自选文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B、即使对待小技艺(小数)也应加以重视,认真研究。 C、为学必须杜绝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成就。 D、研究学问或历练品格,都应坚持不懈,自觉上进。
(三)课内语段阅读(8分) 8.孟子(轲)战国(2分)
9.(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就不能生长了。(3分) 10.B(3 分)
【长宁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乙】(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8、甲文选自《 》,乙文选自《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一书》,乙文作者是清朝的。(2分) 9、翻译甲文的划线句(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从借书的角度,表现少年袁枚对阅读的渴求已达到痴迷的状态。
B、乙文从读书的角度,表现孔子和苏东坡阅读名著的钻研探究精神。 C、甲文以自身为例,具体指导黄生借书的方法,紧扣了文章标题。
D、乙文以名人轶事为论据,证明“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是最不济事”的观点。
【考纲要求】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能准确记忆和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参考答案】8、小仓山房文集 郑燮 9、略 10、C
【崇明县】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8、选文作者是___ ____(人名),题目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的意思_______。(2分) 9、翻译文中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原因是读书不深入。 B、写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表明圣贤要有所成就必须勤奋苦读。 C 、选文中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为能”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D 、选文中作者主张深入探研书中的微言精义。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郑板桥(郑燮)寄给自己弟弟的第一封信(每格1分,共2分) 9、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这是最不中用的。
(关键词:“以”、“济”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0、B(3 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