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8:06: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句话说出来,并让孩子们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图片进行观察,展开大胆想象,并借助和图片意境相接近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再现真实情景成了可能。

王老师的《自我介绍》从课前谈话自然引入“自我介绍”,引导孩子们明白什么叫“自我介绍”,并出示三篇谋篇布局大体相似的习作让学生比较,让学生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就是“为什么要介绍”,介绍必须有对象即“向谁介绍”,在此基础上揭示本课教学目标就是向听课老师有创意地介绍自己。这样的创作环境贴近儿童心理,适合儿童有创意地表达。

基于儿童的习作教学,要寻找适合儿童指导方式。

孩子们有了适合的表达内容,有了表达的欲望,能否把习作写好,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习作前,教师要让学生提前介入,理清要求,并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让学生从心理上和材料上都有所准备。习作时要尽量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诱导孩子步步深入,辅之以方法的指导,孩子们就能比较容易地写出符合目标的习作。

《买蔬菜》通过话题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看到了哪些蔬菜,师生归纳出“串一串”、“加一加”、“分一分”等方法,让孩子们先说看到了哪些蔬菜,对照记录单说出这些蔬菜的名字,接着加进蔬菜的颜色、形状,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一些蔬菜让孩子们认识,再说说妈妈买了哪些蔬菜。有方法,有顺序,并提供不同的句式供孩子们模仿,孩子们自然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所见。

《习作7》通过范例引路,引导学生探究“情景复活”的方法。自主习作时,教师启发孩子们可以想象燕子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将最受感动的画面复活。整个指导从单幅图说起,从最打动人的画面说起,降低了习作的门槛。

《自我介绍》从自荐表、名片、QQ资料、应聘表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自我介绍”入手,引导学生把这四篇例文和课始的三篇习作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介绍必须有对象,内容必须有选择,方法必须有创意。习作前教师列出问题清单“我选择的介绍内容能让听课老师感兴趣吗?”“我选择的介绍方法能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吗?”目标明确,问题清楚,防止了学生习作偏离方向。

基于儿童的习作教学,要选择适合儿童的评价方式。

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着重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学段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要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评价的实践中发展习作能力。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

可以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手段丰盈评价过程。

要给学生搭建展示习作的平台。让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再随机地进行点拨引导,孩子们就会在被赏识的同时得到自我提升。

《买蔬菜》一课,教师提供作业纸上就明确提出了评价的要求:书写认真 ,写清楚看到了哪些 ,写清楚看到了哪些蔬菜 。孩子们在进行星级评定时进一步明白了写话的要求。评价时,不仅有全体师生针对两名学生的指向性评价,还有同桌之间的互相评价。

《习作7》提供了一个评价的表格,将本课教学重点“情境复活”法的内容作为评价指标,每一个指标后都列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达标后就加 。这样的评价不枝不蔓,有的放矢。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第55期) 第17页

《自我介绍》提供评价的问题清单,让学生先自己站起来读习作进行自评,再点名让学生带着习作请听课的老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发现习作中的不足,进一步修改完善。

总之,基于儿童的习作教学,所有的教学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的话语方式、儿童的社会交往以及儿童的成长需要的基础上,把提高儿童的习作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儿童的习作教学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习作,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习作,让每一个儿童都乐于用习作的方式同周围世界进行交流。

基于儿童的习作教学要努力让每一个儿童都能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具备基本的写作素养,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只要我们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计习作教学,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冯明明(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城东校区)

本周,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盐城市小学语文“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三位老师的写话习作课例展示为我的作文教学指点迷津,与会专家老师们的习作经验分享让我受益匪浅,陈院长的引领启发使我明确了作文教学的目标。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儿童的习作教学”,要教会孩子一些切实可行的习作方法。一切教学都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聆听,以儿童的眼睛去发现,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我更认为我们要让作文教学回归璞真的原点,要走近儿童的内心世界,去叩击童心、赏识童心,引领他们学会用心去生活,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从而打开他们内心交流与表达的话匣子,真正做到吾以吾笔写我心。

三位老师的课做到了基于儿童的立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设计有梯度,课堂氛围和谐融洽、璞真自然,教学评价激励性高,做到了因材施教。具体体现在杨老师的体验活动真,孙老师的情感渲染真,王老师的方法指导真。杨老师的《买蔬菜》写话教学很完美,很成功。这是一节充满智慧结晶的课堂;是一节溢满绿色气息的课堂;是一节飘满生活味道的课堂。正因为课前的充分准备,所以杨老师在课堂上就显得很自由,很轻松。她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的蔬菜清单运用串一串、加一加、分一分的方法进行自由地表达。因为杨老师让学生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亲自去体验买蔬菜的经历,所以孩子们与蔬菜亲近,通过望、闻、摸、尝的方式对蔬菜有了更为直观的、具体的认识,这些为他们的写话注入了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让真实的生活成为了写话的源泉。因此,孩子们在课堂上都乐于表达,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独特地、愉快地、丰富地买蔬菜经历。杨老师运用了加星评价学生的作文,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写话练习的要求,又大大增加了学生们写话练习的积极性。杨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一点点遗憾之处,就是她让学生观察蔬菜篮里的蔬菜时就仅仅局限于看上,学生只能从颜色、形状的维度对蔬菜进行认知,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摸一摸、尝一尝,相信孩子们的感受会更丰富一些,写话练习就会更多彩了。所以,我认为王老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体验活动真,这为她的作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儿童在生活的课本里摸索到了言语文表达的规律。

孙老师的《习作7》习作教学成功归因于,他的教学设计追求本真,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他准确地解读了教材,通过更改图例、写下水文等方法创设情境,渲染氛围,让学生对“情景复活”的写作方法有了更好的掌握,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次,孙老师通过一群鸭子的幸与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第55期) 第18页

一对家燕的不幸的对比,来烘托情感,打动孩子的内心深处,让学生引起强烈地共鸣。并且组图的动人场景所传达出的关爱、幸福、亲情、悲痛等情感,其实是与人类的情感相似相近的,我们人与人之间是相依相存的,孙老师抓住景情相似的感动契机点,渲染情感,学生晓之以景,动之以情,学生自然而然地想用文字将画面复活,来洗礼情感,表露心声。孙老师的评价与杨老师的评价是如出一辙,评价都有激励性,梯度性,将习作目标分解,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有目标之方向可依,有成功之喜悦可待。当然,孙老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时不够准确规范,如他让一位同学的好朋友赏读此同学的习作,在读完时他让学生说说习作中哪处最吸引你,学生没能及时答复。孙老师说:“好文章需要慢慢品地?”此句运用在此,学生可能会云里雾里地。如果孙老师换种说法,“其实,好的句子它会自动地跳出来,映入你的眼帘的,你发现了吗?如果这样可能会好一点。总之,孙老师的课是成功的,他灵活运用了情感的渲染叩击了童心,让真情实感丰富了学生笔下的世界。

王老师的《自我介绍》习作教学让我看到了新洋实小教科研的团队协作精神,看到了他们基于儿童习作表达的功能性创新的优越性和前瞻性。我觉得王老师的习作教学就是他们习作教学功能性改革的缩影,是在改革前进中的一次摸索,所以,我认为王老师的课也是成功的。他们让学生在“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式的习作思路中走了出来,理清了习作表达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式。我在教学中常见学生的作文思路杂乱、语言贫乏,常存在“心里有话说不出”,或“爱你在心口难开”的语言障碍。具体表现在:说不出——纵有千言万语,落笔时,“一时语塞”。说不准——纵然心中“豪情满怀”,落笔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无力”。说不好——“满纸荒唐言”,无人“解其味”,只能感动自己,不能感动别人。王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范文指引,为学生的习作竖立起了一个很好的支架,让学生明白为谁写?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只有思路清晰了,学生才会在心里细细酝酿一番,然后一吐为快,下笔成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一门进无止境的艺术,王老师的缺憾之处就是在习作展示时的提问,“你们想向听课老师介绍自己吗?”学生们顿时鸦雀无声。问题的原因所在是王老师前面铺垫不够,鼓励不到位。既然本次习作对象是在座的听课老师,那么在习作练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向老师们简单地口头介绍,老师适时夸赞孩子,说他们是爱思考,会说话的孩子,后面的听课老师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此时,老师再说一些鼓动性的话语,可以对后面老师说:“各位老师,我们孩子精彩的自我介绍还在后面呢?”当学生习作练习完成后,老师再问:“同学们想不想把自己更精彩的一面介绍给老师们?”我想此时孩子们可能会更乐意向老师们介绍自己,要激发他们以主人翁的角色介绍自己,而不是被动地牵强附会的介绍。总之,王老师的习作教学将自我介绍提升到了创新地高度,是自我介绍新颖化,多元化,多层次地赏识了童心的,带领孩子在习作的奥妙空间里自大胆想象,自由翱翔。

在沙龙研讨活动接近尾声之时,陈院长提出提升学生语文习作素养的“四部曲”——读好书,多读书,写好字,会表达,我想就多读书说说我的感想:我校在课外阅读方面,倾力开展以“快乐阅读”为特色主题的儿童阅读推广行动。我想,要使学生的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多,知识厚实,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笔下生花,“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静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第55期) 第19页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所以阅读是基于儿童立场的习作思考。

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的神奇秀美,描述心灵空间的奇思妙想。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字,使其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这个内化的过程就是读写互动过程。

提到语文的读写互动,我们都知道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读写互动”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命题。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互动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渐次拔节。

总之,语文习作教学之路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只有蹲下身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基于儿童立场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才能在前进中摸索出通向习作教学的成功之路。

唐修芹(射阳县小学)

最近,读了费利克斯·萨尔腾的童话故事《小鹿斑比》。作为“最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世界经典童话”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处处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描写。比如:

“瞧,妈妈!”斑比喊,“那里有一朵花在飞。” “那不是花。”母亲说,“那是一只蝴蝶。” “瞧!”斑比喊道:“那棵草在跳。它跳得多高啊!” “那不是草。”母亲解释道,“那是一只小蚱蜢。”

这样的语言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觉得斑比的故事离儿童的生活很近,很近。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语言非常符合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想象和儿童的欣赏习惯,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总期待学生能写出优秀的、能够拨动人的心弦的、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不真实,机械模仿,千篇一率。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关注到我们学生这一特别的群体——儿童。

儿童是幼小的未成年人,是一个成长中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儿童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有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儿童习作所反映的是儿童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体现儿童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受,是儿童独创的语言符号。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会认真地做作前指导,细心地批改习作,详细地讲解写作的技巧。然而,我们却有意无意间,较多地以成人写作的元素要求了儿童的习作,忽略了儿童的心理,扼杀了儿童的个性,束缚了儿童的创意。

课标说得好:“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基于儿童的习作教学,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言语方式。

首先,我们要倾听儿童的心声,帮助儿童积累习作的素材,并唤醒儿童的话语意识。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教师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第55期) 第20页

搜索更多关于: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 的文档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yo904put65ap1d1l9io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