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8:09: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生的表达不外乎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两种,这两种表达均需要阅读做基础,通过阅读来积累自己的表达需要。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规范

书写格式的规范:标点符号的规范书写、文章内容的规范书写等等都需要教师在学生学写之时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知道如何书写是规范的,才能在今后的书写中写规范。

引导学生注意各方面的规范,形成规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习作不仅需要素材资源,需要规范做支撑,更需要方法的指导。习作其实是有章可循的;特级教师蒋军晶、何必钻所著的《揭秘作文六大技巧》《“点石成金”的10个小招数》及其他更多名师的指导学生习作的文章为我们有效指导学生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在学习《石榴》一课后,我让孩子带来自己喜欢的水果,边观察边感受边写作。第一步观察,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边观察边想象,写出自己看到的水果的外形,从它的样子及颜色两方面来写。第二步感觉,用手触摸水果的感觉,包括自己品尝时的感觉,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写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实,没有出现千篇一律,而且大部分孩子的习作都有自己的特色。

三、困惑

这么多年来习作教学在各校各年级各位老师大多是自行其事,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也可以说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事实是习作教学的效率、效果均不理想。能否探寻出一系列具有科学性,且实践性强、适合小学生进行写作的习作教学指导的策略(框架),在这些框架之上让孩子进行自我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书写。。

我们学校教师在研讨过程中,感觉现行的教材编写在习作的系统性、系列性方面依然存在缺陷,我们也在尝试着探寻一条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能促其发展的习作路径,期待能得到像您这样专家的引领与指导。 朱建国(盐城市义丰小学)

11月27日,在新洋实验学校听了三节作文(写话)课。收获很大。从中学习很多改进自己的作文教学的方法。感谢三位执教老师向我们提供了学习机会。接下来,就结合三堂课,粗浅地谈一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作文教学的“四有”:有经验可支撑,有方法可借鉴,有评价可引导,有情境可体验。

第一堂课《买蔬菜》,这课堂,打破了与生活的界限。教者先出示一组孩子和蔬菜的合影。其次,有蔬菜清单做桥梁,解决教学难点。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并且有了记录,写什么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是第一个有,让学生有了生活的经验可支撑。)课堂上,则重点解决怎么写?“怎么写”的训练,建立在学生有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接着,教者一层一层地指导说话,菜场上有哪些蔬菜?总结三种方法:串一串、加一加、分一分。蔬菜的排列,教者说成是“串糖葫芦”,用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教学语言,讲写话的知识。再指导说一说“买了哪些”。最后,写话的五星评价标准课型,操作性强,让学生有章法可以参照。总的来说,本堂课语言朴实,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设计合理,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扎实有效。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堂课是《看照片编故事》。教者先出示鸭子过马路的照片,引导学生观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第55期) 第25页

察鸭子怎样过马路,揣摩司机停车时的心理。教者出示自己的文章,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哪些句子是画面上没有的,借此,让学生明白,看图编故事,画面上有的,可以写,画面上没有的,如作者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等,这些无法在照片中呈现的,同样也可以写。在这个例子中,引导学生了解本次习作需要用到的方法:细致观察、大胆想象、揣摩心理、写出感受。让学生有了可操作的方法。这个环节,有点像数学课堂上,例题的学习。(这是第二个有,使学生有了可借鉴的方法。)

接着,出示教材中的一组照片,让学生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一幅,说一说画面内容。提醒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燕子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写出真实情景和自己的感受。然后成果展示。最后出示本次习作的四条评价标准:

1.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叙述清楚;2.大胆想象:有小燕子的动作描写,即语言、神态描写;3.揣摩心理,有小燕子心理描写;4.写出感受,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对照标准,给自己加星。

设计一个详细的习作评价标准,并且让学生对照标准,自我评价。这是我从前两节课中,取到的一个经。每次习作能结合教材、课标中的要求,写一份评价标准,罗列几点,让学生清楚,本次习作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对照评价要求,学生自己清楚了,这样写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就有了目标性、方向性。(这是第三个有,使得学生有评价的标准可以引导。)

第三节课,是王老师执教的《自我介绍》。这是创意作文,同时也有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懂得根据不同的言语意图、言语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言语内容和方式。这是在学生原有写作能力基础上的提升。三年级时,学生写过一篇《我的自画像》,初步学会从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方面来写自己;四年级,学生又写过一篇《我真棒》,重点写自己的本领和特长。可以说,每个学生对自己都是熟悉的,并且掌握一定的《自我介绍》作文的写作套路,正如课堂开始,教者出示的几篇例文,无一例外从外貌、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来写。这就是作文的套路。写自我介绍,仅仅是按照要求,写自己想写的。至于这个读者是谁?学生或许不会考虑。本堂课,就让学生打破原有作文套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图、交际的对象,用新的形式介绍自己。

课堂上,王老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清楚自己的言语意图,为什么而介绍?是交友?还是求职?还是竞聘?还让学生弄清楚自己交际的对象,即对谁说的。接着,出示方式新颖的自我介绍例文,让学生有方法可参照。最后,创设了一种交际的情景,让学生向在座的听课老师介绍自己。能让听课老师通过你的介绍,了解你并产生浓厚的结识兴趣,或欣赏你。(这就是第4个有:有情境可体验)

本节课,复习常规的自我介绍的写作方法,外貌、性格、爱好,这些基本套路。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上升到交际意图、对象的层面,给出4篇范文,让学生用新的形式来介绍自己。课程标准提出的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在本节课中得到落实。

到了高年级,可以适当培养读者意识,因此,到了高年级,才提出这一条,让学生懂得写作不仅是自我表达,更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就要有“读者意识”。

顺便再补充一个“培养读者意识”的作文教学案例(郑桂华《写作要有 “读者意识”》):

如《我的学校》这样的作文,学生应该不会陌生。写我们的学校,进门、教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第55期) 第26页

学楼、操场、教室、花坛、老师、同学、图书馆、学校里举行的活动。可写的材料很多,非常丰富。他所写的,仅仅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了解的深刻的内容,自己喜欢的地方。学生所选择的材料都是自己身边的、自己喜欢的、与自己有关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自己”。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当然是抒发自己的感受、叙写自己的见闻,心中有块垒,不吐不快。这是“自我表达式”的写作。只写自己熟悉的,只抒发自己想抒发的情感。所有写作的出发点,在于自己本身。

高年级的作文目标,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写作的另外一个目的,还是与他人交流,是为了影响外界,或感动他人、说服他人。与表达自己相比,这个目的显得更加重要。为交流的写作,关键就是要关注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一点,往往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缺乏的。基于表达(与人交际)需要的写作。

考虑到“读者意识”,可以创设交际的情境,一是姑妈准备把表弟转学到这里,向表弟介绍学校。为了迎接省里面的优质均衡示范区,校长请你替它写一份学校简介,介绍咱们的学校。

在这种情境中,则需要重新筛选材料。

1.省优质均衡示范区,到我校来检查,介绍我校的历史,班级数,学生数,教职工数,配套用房,人机比、等。介绍我们学校近几年获得的荣誉奖项,更加先进的设备,未来的规划啊。

2.向转学的表弟,介绍校园的环境,校园的活动,同学们的友善相处,老师敬业友善等。

上面所讲的,就是从三节课中得到的启发:作文教学的 “四有”:1.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支撑,有话可写;2.有写作方法可借鉴,会写;3.有评价可引导,知道自己应当达到怎样的状态;4.有情境可体验,在真实的情景中,知道为谁说、为何说、说什么、怎样说。 荀以勇(建湖县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11月27日,有幸来到盐城市新洋实验小学,参加市教科院主办的“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活动中,聆听了低、中、高三位老师执教的习作指导课,并就“基于儿童的习作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半天的沙龙研讨。研讨活动中,“关注儿童”“激发兴趣”“读写结合”“指导方法”“评价方法”“功能性作文”??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畅所欲言。

确实,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操练,更多的则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把积淀在自己心中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而实际教学中,常听学生抱怨:“我最怕写作文了,没什么东西可写。”为什么学生会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熟视无睹,对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无动于衷呢?究其原因,在为“应试”而作的目标驱动中,学生的作文反映的是“伪圣化”、“超现实”的东西,表达的是他人的情感,无需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现象、分析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成了“聋子”、“瞎子”,听不到悦耳的声音,看不到缤纷的世界。学生心灵空虚,没有阳光,没有绿洲,没有春风,没有激情,也就没有了真实而又激荡的文字。学生积累匮乏,认识肤浅,情感淡漠,必然造成恶性循环:心灵愈荒芜愈怕写,愈怕写心灵愈荒芜。那么,如何变学生的“要我写”为“我要写”,由“望而生畏”到“爱不释手”呢?我校的“生活作文教育”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留住生活,善于表达,描绘生活,形成良好的习作情感、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第55期) 第27页

流畅的习作思维;广掘生活之源,自由表达,创设宽松的习作氛围,使每一个学生能大胆表现,形成个性,富有创造力。“生活作文”让学生走进生活,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让作文走进创造,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下面摘取几个案例加以说明。

巧用慧眼,让学生观察生活

案例:“拥抱花朵”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没有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内,而是三五成群地自由组合在一起,来到了校园的花园里。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和要求,只是提示孩子们注意观察花朵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并和花朵说说悄悄话。话刚说完,孩子们就如蝴蝶般翩翩飞行于花丛中,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嘴说??

评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小学生而言,“无米下锅”是写作的最大障碍,而学生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关键在于“内存”太少。《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明确提出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学生要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就要带领学生跳出课本,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杨艳琴老师执教的《买蔬菜》,先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到超市观察蔬菜;孙万春老师《习作七》的范例“司机停车让鸭子过马路”。他们都注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猎取、拥有丰富的素材。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闭门造车”——躲进教室成一统的封闭格局,而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亲近写作素材,拥有第一手资料,轻轻松松地积累了素材。

情境体验,让生活走进作文

案例:“走进‘跳蚤’市场”

课前,老师让学生准备好在“市场”上交换的物品。课上,学生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各自介绍自己物品的特点、作用和价值,力求打动别人。接着,学生自由“交易”,“叫卖”声、“讨价”声、“讨巧”后的笑声响成一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叙述“交易”经过和“交易”后的内心感受。最后,让学生结合刚才的活动,把自己喜爱的环节和独特的感受写下来??

评析:“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小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他们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生活作文”构建先“生活”后“作文”的课堂教学形式。这里的作文课热热闹闹,像在比赛,像在展示,像在表演,像在推销,像在辩论??教师让学生进入“生活状态”,尽情地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表达欲望喷涌而出欲罢不能时,教者峰回路转,将其引入到“写作状态”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先生活,后作文”的形式打破了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厚障壁”,从而有效地将学生从“要我写”的被动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心理状态。

注重探究,让作文成为生活实践时

案例:“小河边上的作文课”

县城的一条小河边,老师带领着学生进行着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1、探究。看一看、闻一闻:小河的水质怎样?河水有什么气味?河面上有什么东西?小河两岸又是什么样的情景?访一访、问一问:访问河岸边常住的居民,以前小河是什么样子的?小河的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想一想、议一议: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第55期) 第28页

搜索更多关于: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 的文档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yo904put65ap1d1l9io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