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阅读教学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长期以来,学生缺乏语言和素材,成为作文教学工作中的难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吕淑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曾指出:“中小学教学效果很差,中小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20多年过去了,这种现象并没有多大改观。调查表明,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学生阅读量小,阅读范围局限,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基础。叶圣陶先生认为,指导小学生作文“空口说是没有用的,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源源不断地注出真的水来。”作文的源头在于学生“心中的积累”。即来自课外的多读和熟读。因此,我校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熟读,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自由成文,注重其个性差异,肯定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意识。因此我校特提出“大量阅读 自由成文”课题进行研究,并多方考证认为该课题的研究有以下可行之处:
1、帮助学生扩展信息的传送渠道。从信息论角度讲,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有效信息的多少。大量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使学生不断获得信息。
2、符合阅读先于写作的认知规律。 3、有利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4、可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5、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现实依据: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现代的孩子都愿意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然敏捷却未经推理思索。而那些阅读能力强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大多喜好读书。我校老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一致认为课外阅读是增长学问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良好途径。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熟读,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自由成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的效果。因此我校最终确定了实验课题——大量阅读 自由成文。
2、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此外,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
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叶圣陶语)所以说这个实验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有其教育科学规律可循。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是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学生说话、写话、习作都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最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愿望,最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
课程标准中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自主写作、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小学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低年级强调“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中年级强调“能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高年级强调“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总之,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读为基础,以读代写,以写促读,使学生能够主动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阅读,并能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争取三年级学生在期末时,40分钟内能写出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达到四年级水平。四年级学生在期末时,40分钟内能写出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达到五年级水平。五年级学生在期末时,能不拘形式,自由表述自己的真实感想。
四、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实验操作过程是以学生学习为主,让全体学生积极阅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习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双轨性原则
“双轨”指的是课内训练一条轨,课外训练一条轨。“课内训练”指的是按照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按照大纲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统一进行训练。“课外训练”指的是教学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