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新材料补充(3)
一、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材料反映了清代什么现象?对当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二、 材料一
明末《沈氏农书》上卷称,雇工农忙之际往往“非酒食不能劝, 比百年前大不同矣”。 材料二
乾隆四年(1739年)两江总督那苏图奏报说, “自居己屋, 自备牛种,不过借业主之块土而耕之”的佃户,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
材料三
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农业雇工、佃农与地主“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在刑律上“俱以凡人科断”。
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
?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②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想一想,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原因:?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官府强制规定手工业家族,并以法令形式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相传,不得更改;通过干涉手工业者的婚姻,维持手工业技术的延续。?私营手工业市场狭小,规模不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严守技艺秘密,减少竞争,秘方祖传。
影响:这促进了古代手工业技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它减少了技术的交流,市场狭小,最终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材料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
1
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
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更易于修饰(染色和印花)、清洗和更换。即使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棉制内衣的普及也改变了传统的洁净、舒适和卫生的概念。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兰德斯《国富国穷》 为什么说棉织品“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因为棉织品销量巨大,导致产品供不应求,对生产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社会需求引起社会生产,于是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材料二、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制定专利法(当时称“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
材料三、当时英国保护私人产权,包括保护专利,鼓励创造发明。许多地主圈占土地,改良农业和畜牧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许多农民离开农村,成为自由劳动力。英国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于利用。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棉花等)。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为机械发明准备了知识。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纯
阅读:1、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
肖属相,12年为一轮回。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除了龙之外,其他都是和古代农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生
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这充分说明了小农经济的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
3、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特征。山西、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原。山东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4、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钱指高利贷,愚指的是经营不善。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5、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