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县班老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 办公室专用
沧源县班老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现代教育学校督导评估
自 检 自 查 报 告
县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发展,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现代教育学校督导评估工作规程等3个文件的通知》(云政教督〔2012〕5号)要求,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领导班子、教职工代表为成员共17人组成的“督导评估自评领导小组”。按照《方案》提出的4个A级指标,14个B级指标,40个C级指标对我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办学过程、教育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自检自查。现将自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
班老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位于沧源县西部,距县城95公里。背靠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与缅甸佤邦隔河相望。学校原名班老小学,2003年复办初中,2006年更名为班老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学校占地面积41768平方米,建筑面积12167平方米。周围翠竹环绕,鸟语花香。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有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厕所等共9幢建筑,现有多媒体教室1个,电子白板2台,电脑室、简易舞蹈室、图书室各1个,学校还相应的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室,广泛地用于教育教学之中。班老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全乡现有53个教学班(含6个学前班),1660名在校生,
—1—
沧源县班老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 办公室专用
住校生847名。其中初中部10个教学班,在校生418名,住校生298名;全乡小学部有43个教学班,在校生1242名,住校生549人。中心校小学部14个教学班,在校生480名,住校生194人。现有教职工144人(含借调6人),其中专任教师121人,小学教师81人(含借调1人),初中教师40(含借调5人));工勤人员23人,其中事业编制8人,服务性岗位4人,公益性岗位11人。学历合格率100%。
学校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减负增质”教育理念监控下。直面教育新形势,结合班老教育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制定了让教师“出色”、学生“出众”、学校“出名”的总体发展目标,确立了“学研并重,先学后研,研教结合”的工作思路,采取了“追名师”、“推骨干”、“促教师”的工作策略,以痕迹管理规范化为财富、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为常规的管理理念。践行着融“自主--合作--探究”为一体的问题式教学法,校园初步呈现出乐学乐教的和谐氛围。
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团结协作、共同奋进下,各项工作迅速崛起,近三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生数不断增加,学校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年级各学科成绩名列全县前四名。英语、数学多年在中考中获得全县第一名。学校先后被评为“沧源县县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 沧源县教育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优秀学校”,县级“青年文明号”,县级“先进党组织”,县级“巾帼文明岗”,县级“先进雏鹰大队”,县级“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县、市级“安全文明社区”,县、市级“文明单位”,县、市级“文明学校”,县、市级“绿色学校”。涌现出大批课改标兵、教学能手、优秀骨干,有86人被评为市、县、乡级学科骨干、优秀教师、课改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有38人在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二、
—2—
沧源县班老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 办公室专用
三等奖;近80篇论文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在沧源教育网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
二、自评工作及达标情况
学校领导小组针对《评估方案》各项指标进行评议,对4个A级指标、14个B级指标,40个C级指标进行自我评价。有37个C级指标“合格”,占总指标数的92.5%;自评综合结果为“合格”。自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具体如下: A1、办学方向 B1、办学目标 C-1、贯彻教育方针
我校一贯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根据我乡发展实际,学校特点,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近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品德、体质、智力、能力、心理等全面、和谐地发展,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劳动后备人才,学校无违背教育方针的现象发生。
此项自评为合格。
C-2、面向全体学生
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和教给学生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学校注重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重视个
—3—
沧源县班老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 办公室专用
性化教育,注重发展个性特长。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学生课业负担合理,按国家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考试次数、课外作业量和使用教辅用书;尽量做到合理校内教育资源,使学校各年级、各班、各学科协调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厌弃思想品德有差距的学生。采取正面引导、逐步提高的方法转变潜能生。积极创造条件接纳残疾学生入学,尊重、关心残疾学生。多年来,我校教师未出现驱赶或变相驱赶差生的现象发生、从未将残疾学生拒之门外,而是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他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使他们能够像正常学生一样完成学业,享受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此项自评为合格。 C-3联系服务社会
我校关心、了解社区的发展状况,主动与社区取得联系,从学校实际出发,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开展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成立家长委员会,宣传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学校管理、学生教育网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认真落实,合理入班,要求各年级、各班主任重点关注,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校充分利用地区各种资源,为学生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此项自评为合格。 B2、办学思想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