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感“甜蜜”
解析:据材料的时间“1901年”和漫画中李鸿章对列强所说的“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可知这是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很难支付巨额赔款,只能大举借款,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乃至经济命脉,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8.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在《仰天》一诗中写道:“仰天击缶唱乌乌,拍遍阑干碎唾壶。病久忍摩新髀肉,劫余惊抚好头颅。筪藏名士株连籍,壁挂群雄豆剖图。敢托鸩媒从凤驾,自排闾阖拨云呼。”对此诗写作背景表述准确的是
A.甲午战败,举国悲哀 B.维新受挫,忧国忧民 C.列强群至,瓜分风起 D.义和热血,抗敌卫国
解析:根据诗句中的“群雄豆剖图”,可推断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A项说法不能完整反映诗句内容;B、D两项发生的时间与材料反映的时间不符。
答案:C
19.某一时期,法国驻华公使在给法国外交大臣的报告中写道:“直隶的骚乱因为宫廷内部的争执与阴谋而变得复杂化,这使暴乱得到增援……那里的外国人、海关人员、传教士、领事和使馆遭到不断的进攻。”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
A.对外妥协使清政府民心丧尽,几近崩溃 B.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交织 C.各种力量在反抗外来侵略上达成一致 D.列强进行殖民统治的策略发生了改变
解析:材料中的“直隶的骚乱”“宫廷内部的争执与阴谋”说明当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交织,另“领事和使馆遭到不断的进攻”反映了民族矛盾尖锐,综合这些信息,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辛亥革命的那一刹那,在短短的120天当中,中国发生了许多陈胜、吴广时代,黄巢时代,李自成时代,洪秀全时代没有发生过的事,就是尖锐对立的双方可以坐下来,用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政治的出路,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材料中的“方式”
A.有利于结束中国的封建统治 B.推动了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C.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有利于传统社会的彻底改造
解析:材料体现了辛亥革命爆发后南北方通过进行和平式对话来解决政治问题,此方式不会因发生长期国内战争而带来社会的动荡,所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A项与题意不符,清帝退位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不能说是结束封建统治;B项也与题意不符,民主共和制与和谈无关,这是民主革命的结果;D项错误,和谈的方式不利于社会的彻底改造。
答案:C
21.孙中山说:“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这说明孙中山认识到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手段单一 B.反动势力强大 C.反帝与反封建未结合
D.革命力量弱小
解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据材料中的“专制阶级谋妥协。……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与专制阶级妥协、与帝国主义调和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即反帝反封建应该紧密结合,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是孙中山在此强调的因素。
答案:C
22.有一幅反映1919年时政的漫画:一位穿古装的阿瞒(三国时曹操的小字称阿瞒)正在宴请一位穿和服的日本人,日本人拿在手中的食物上写着“山东”二字。此漫画
A.旨在揭露巴黎和会的非正义性 B.号召国民觉悟,反思传统文化 C.配合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 D.以“阿瞒”来讥讽日本侵略者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同人物及内容,可知这是在揭露中国政府中的部分亲日派在出卖国家的权益;同时材料时间正是五四运动时期,此时中国人民进行了要求收回山东和青岛主权的斗争,所以此漫画正配合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故选C项。A项不是其宗旨;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说法有误,“阿瞒”讽喻的是卖国贼。
答案:C
23.右面是1937年底《申报》登载的一则新闻报道。此新闻报道内容有助于人们考证和研究
A.日军发动“七七”事变的真相 B.中日军队在上海的激战情况 C.日军在南京进行屠杀的暴行 D.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情况
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1937年底”判断,这是南京失陷的时间,同时据图片材料中的“恐怖中之南京”和“暴敌焚掠”等信息,可知新闻报道了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情况,故选C项。
答案:C
24.1938年5月23日,美国《生活》杂志报道:“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下列对“转折”解说正确的是
A.中国抗战将进入相持阶段 B.美国由“中立”转向支援中国抗战 C.日军疯狂进攻势头被遏制
D.台儿庄战役在抗战史上有重大意义
解析:此报道尽管对台儿庄战役的意义有些夸大,但明显肯定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没有阻止日军的进攻势头,故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5.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材料中所说的“捷音”指的是
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 B.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C.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
D.徐州会战胜利激励了抗战信心
解析: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在北方没有进行过什么战役,只有八路军在北方支持抗战,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此文正说明了百团大战通过沉重打击华北日军振奋了全国人心,故选C项。A项时间和地点都不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是1937年8-12月在上海进行的;B项时间不符,平型关大捷虽是八路军在北方进行的,但时间是1937年9月;徐州会战虽也在北方,但时间是1938年1月。
答案: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过去一直由上议院主导议会权力的格局转变为下议院开始主导议会权力的格局。1707年,当时的英国理论上还是应由国王主持内阁,挑选阁员。但因当时的国王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使得内阁中一名大臣能够负责主持内阁会议,逐渐就发展出首相一职。……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首届内阁首脑,国王行政权力被剥夺,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摘编自《英国议会制政体理论与制度模式的相关分析》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情况大变,新改革法实行后的格雷政府之所以连任,就因辉格党在1832年大选后,在下院中得到一个绝对多数。稍后在1841年,皮尔及其领导的保守党获得了大约80个席位的多数,虽然这时的皮尔不仅没有得到王室支持,而且与维多利亚女王的关系相当紧张,但是他仅靠本党由一个议会少数党一跃而成为多数党,取得执政地位,这在英国是史无前例的。
1832年议会改革后,由于议会内外政党组织的发展和政党意识的强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观念很快明朗化。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阁所有成员共同维护内阁的“集体形象”,注意保持行政政策的一致性。第二,阁员与首相共进退。第一次议会改革后,内阁集体辞职的现象愈来愈多。
——摘编自《英国内阁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国王、内阁权力关系演变的几个关键步骤。(6分)
(2)据材料二,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内阁制度的特点。(6分)
答案:(1)1689年,下院开始主导议会;18世纪初,国王不再主持内阁会议;1721年,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力,国王成为“虚君”。(6分)
(2)特点:首相及内阁须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多数优势以保证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所有阁员对政府政策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宪政中的分权与制衡,指的是不同的等级应掌握不同的权力,而且不同等级的权力应当相互牵制和平衡,以防止某一等级垄断权力,谋求排他性的利益。……在美国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意义,从保障不同等级的权力均势转化为防范部门专权和滥用权力。这可以说是美国建国者对共和政体所做的“制度创新”。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材料二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分权的形式将国家权力分配到不同的机关,三机关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但又保持梗概利益的一致性……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权力滥用和集中,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权力的制衡造成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配合的缺失等。
——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在分权与制衡方面有何不同,并说明美国建国者对共和政体还进行了怎样的“制度创新”。(6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利与弊。(6分)
答案:(1)不同:英国的分权与制衡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等级上,而美国的则是针对防范部门专权和滥用权力。(4分)制度创新:1787年宪法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确立了联邦制的新型共和国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
(2)利:防止了权力的集中和滥用;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调和了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保障了公民的权利。(4分)弊:不利于各部门权力的配合,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加剧了内部权力的相互倾轧。(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1895年《日本,巨人杀手》(中国巨人 图2 1898年《拆毁中国长城》(英、德、
已经被矮子日本砍翻在地,就差砍头了)
法、俄、日等国正在拆除中国长城)
材料二 “因天主教并耶稣教堂,毁谤神圣,上欺中华君臣,下压中华黎民,神人共怒……”帝国主义侵略者这种在中国的“无法无天之行为”,至今已“四十余年”了,“中国洋人到处行”,如今竟然强迫中国同他们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准备瓜分“割据”中国了。
——整理自牟安世《义和团抵抗列强瓜分史》
材料三 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容闳(1901年)
(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两个事件间有何联系?(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中作者对义和团持何种态度?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
答案:(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分)
联系:甲午战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本在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分)
(2)原因:外国洋教毁灭了中国文化;外国侵略者欺辱中国君民;各国列强欲瓜分中国。(4分)
(3)态度:肯定。(1分)主要观点: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勇气和力量,鼓舞了中国人民振兴国家的信心。(3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1911年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 图2 南京光复传单
材料二 南京自古是虎踞龙盘之地,多个朝代建都于此,有着良好的政治基础,这是其一。江浙一带自古经济富庶,定都于此符合革命党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厚实的经济基础更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南京乃明朝最早的都城,在许多革命党人心中,定都于此契合了“驱除鞑虏”的宗旨,更是恢复汉统的标志。
——《一国一人之命运会于一城》
材料三 今日为新中华民国新元旦,孙总统新即位,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之新出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祝我新国民万岁!新民万岁!新总统万岁!
——1912年1月1日《申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所反映历史事件出现的主要背景。(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后决定定都南京的原因有哪些。(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5分)
答案:(1)主要背景: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各地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江浙的革命力量乘机发动起义,进攻清王朝的江南重地南京。(4分)
(2)原因:南京自古就有建都的历史,有良好的政治基础;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南京是明朝早期的都城,定都于此标志着恢复汉统。(3分)
(3)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