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AD∥BC, ∴∠ADB=∠DBC, ∵BD平分∠ABC, ∴∠ABC=∠CBD, ∴∠ABC=∠ADB, ∴AD=AB=2, 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1.(2分)如图,已知△ABC中,AC=AB═5,BC=3,DE垂直平分AB,点D为垂足,交AC于点 E.那么△EBC的周长为 8 .
【分析】先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E=BE,再根据AB=AC即可得出AC的长,进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E,垂足为点D, ∴AE=BE, ∴BE+CE=AC,
∵AB=AC,AB=5,BC=3,
∴△EBC的周长=(BE+CE)+BC=AC+BC=5+3=8. 故答案为:8
第9页(共22页)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熟知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2分)如图,在△ABC中,高AD和BE交于点H,且BH=AC,则∠ABC= 45° .
【分析】此题先根据已知条件利用AAS判定△BDH≌△ADC,得出BD=AD,因为∠ADB=90°,所以得出∠ABC=45°. 【解答】解:∵△ABC为锐角三角形, ∴高AD和BE在三角形内. ∵高AD和BE交于点H, ∴∠ADC=∠BEC=90°.
∵∠EBD+∠BHD=90°,∠AHE+∠HAE=90°,∠BHD=∠AHE, ∴∠EAD=∠EBD,
又∵BH=AC,∠ADC=∠BDH=90°, ∴△BDH≌△ADC(AAS), ∴BD=AD, ∵∠ADB=90°, ∴∠ABC=45°. 故答案为45°
【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3.(2分)如图,将Rt△ABC绕着顶点A逆时针旋转使得点C落在AB上的C′处,点B落在B′处,联结BB′,如果AC=4,AB=5,那么BB′= .
第10页(共22页)
【分析】在Rt△BC′B′中,求出BC′,B′C′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在Rt△ABC中,∵AC=4,AB=5,∠C=90°, ∴BC=
=
=3,
∵AC=AC′=4,BC=B′C′=3, ∴BC′=AB=AC′=5﹣4=1, ∵∠BC′B′=90°, ∴BB′=故答案为
.
=
=
,
【点评】本题考查旋转变换,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4.(2分)为了探索代数式
的最小值,小明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
想: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取点A(0,1),点B(4,﹣2),设点P(x,0).那么AP=值为 5 .
.借助上述信息,可求出
+
最小
【分析】要求出
+
最小值,即求AP+PB长度的最小值;根据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可知AP+PB的最小值就是线段AB的长度,求出线段AB长即可. 【解答】解:连接AB,如图:
第11页(共22页)
由题意可知:要求出
+
最小值,即求AP+PB长度的最小值,
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求AP+PB的最小值就是线段AB的长度. ∵A(0,1),点B(4,﹣2), ∴AB=故答案为: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最短路线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勾股定理应用,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解题关键.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3分,满分12分) 15.(3分)在二次根式A.1 个
,B.2 个
,
,C.3 个
中,最简二次根式有( )
D.4 个
,
【分析】根据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由于故
,
=
,
=2
,
是最简二次根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最简二次根式,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最简二次根式,本题属于基础题型.
16.(3分)下列函数中,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 A.y=
B.y=
C.y=
D.y=﹣
【分析】需根据函数的性质得出函数的增减性,即可求出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函数.
【解答】解:A、y=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第12页(共2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