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B.B
向试管中依次加入浓硫酸、乙醇、乙酸和碎瓷片,加热 C.C
D.D
A.A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选项,检验绿茶中是否含有酚类物质,向茶水中滴加FeCl3溶液,变紫色,则含有分类物质,故A正确,符合题意;
B选项,不能用pH试纸测定84消毒液的pH,因为84消毒液有漂白性,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项,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苯酚,滴加溴水,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与苯互溶,不能用过滤、分液,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选项,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向试管中依次加入乙醇、浓硫酸、乙酸和碎瓷片,加热,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 【点睛】
检验酚羟基主要用铁离子检验。
9.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还原铁粉可用作食品袋内的抗氧化剂
C.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包含萃取操作
D.墨子号量子卫星使用的太阳能电池,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生活中常用小苏打、氢氧化铝来治疗胃酸过多,A项正确; B. 铁可以被空气氧化,做还原剂,即抗氧化剂,B项正确;
C. 乙醚不溶于水,易溶解有机物,可以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C项正确; D. 太阳能电池,其主要成分为硅,D项错误; 答案选D。
10.常温下,向20mL0.05mol·L-1的某稀酸H2B溶液中滴入0.1mol·L-1氨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氢离子浓度随滴入氨水体积变化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NaHB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
B.A、B、C三点溶液的pH是逐渐减小,D、E、F三点溶液的pH是逐渐增大 C.E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H4+)>c(B2-)>c(OH-)>c(H+) D.F点溶液c(NH4+)=2c(B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未加入氨水前,溶液的水电离出的OH-浓度为10-13mol/L,所以溶液中c(H+)=0.1mol/L,该酸的浓度为0.05mol/L,所以该酸为二元强酸。酸、碱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可水解的盐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随着氨水的不断滴入,溶液中水电离的c(H+)逐渐增大,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H4)2B时水的电离程度达最大(图中D点),继续加入氨水,水电离的c(H+)逐渐减小。 【详解】
A.NaHB属于强酸的酸式盐,NaHB溶液应该呈酸性,A项错误;
B.向酸溶液中逐渐加入碱发生中和反应,混合液溶液的pH是逐渐增大的,B项错误;
C.E点溶液由(NH4)2B和氨水混合而成,由于水电离的c(H+)>1×10-7mol/L,溶液中H+全部来自水电离,则E点水溶液显酸性,所以c(H+)>c(OH-),C项错误;
D.F点溶液由(NH4)2B和氨水混合而成,由于水电离的c(H+)=1×10-7mol/L,溶液中H+全部来自水电离,则F点水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中的电荷守恒有:c(NH4+)+c(H+)=c(OH-)+2c(B2-),因c(H+)=c(OH-),所以有c(NH4+)=2c(B2-),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D项。
11.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g 金刚石与 12g 石墨所含共价键数均为 2NA
B.常温下,lLpH=7 的 1mol/LHCOONH4 溶液中 HCOO-与 NH4+数目均为 NA C.0.1molCl2 与 0.2molCH4 光照充分反应生成 HCl 分子数为 0.1NA D.100g34%的 H2O2 中加入 MnO2 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2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金刚石中平均1个碳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石墨中平均1个碳原子形成1.5个共价键,因此12g金刚石与12g石墨所含共价键数不相等,A错误;
B.常温下,lLpH=7的1mol/LHCOONH4溶液显中性,根据电荷守恒守恒可知HCOO-与NH4+的浓度相等,但由于二者均水解,所以数目均小于NA,B错误;
C.0.1molCl2与0.2molCH4光照充分反应根据氯原子守恒可知生成HCl分子数为0.1NA,C正确; D.100g34%的H2O2(物质的量是1mol)中加入MnO2充分反应生成0.5mol氧气,转移电子数为NA,D错误; 答案选C。
12.化学和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从古代文物的修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我们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银器发黑重新变亮涉及了化学变化
B.煤综合利用时采用了干馏和液化等化学方法
C.瓷器主要成分属于硅酸盐
D.芯片制造中的“光刻技术”是利用光敏树脂在曝光条件下成像,该过程并不涉及化
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银器发黑的原因就是因与空气里的氧气等物质发生氧化而腐蚀,重新变亮就是又变成原来的银,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A正确;
B.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生成焦炭、煤焦油、出炉煤气等产物的过程;煤的液化是利用煤制取液体燃料,均为化学变化,B正确;
C.瓷器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硅酸铝,硅酸钙)等,C正确;
D.光敏树脂遇光会改变其化学结构,它是由高分子组成的胶状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这些分子结合变成聚合物高分子,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复习时除了多看课本,还要多注意生活中的热点现象,思考这些现象与化学之间的关系。 13.丙烯醛(CH2=CH-CHO)不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 A.氧化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丙烯醛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氧化反应,加聚反应,且醛基、碳碳双键都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也为还原反应,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故选:C。
14.电解法处理CO2和SO2混合污染气的原理如下图所示,电解质为熔融碳酸盐和硫酸盐,通电一段时间后,Ni电极表面形成掺杂硫的碳积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还原反应
C.消去反应
D.加聚反应
A.Ni电极表面发生了还原反应 B.阳极的电极反应为:2O2—-4e-=O2
C.电解质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有:2SO2 +4O2—=2SO42— D.该过程实现了电解质中碳酸盐和硫酸盐的自补充循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Ni电极表面发生了SO42-转化为S,CO32-转化为C的反应,为还原反应;SnO2电极上发生了2O2—-4e-=O2↑,为氧化反应,所以Ni电极为阴极,SnO2电极为阳极,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 由图示原理可知,Ni电极表面发生了还原反应,故A正确;
B. 阳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O2—-4e-=O2↑,故B正确;
C. 电解质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有:2SO2 +O2+2O2-=2SO42—和CO2 +O2-=CO32-,故C错误;
D. 该过程中在SO42-和CO32-被还原的同时又不断生成SO42-和CO32-,所以实现了电解质中碳酸盐和硫酸盐的自补充循环,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15.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铝制品置于电解液中作为阳极,用电化学氧化的方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生成坚硬的氧化膜。 B.防治酸雨的措施可以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 C.压敏胶黏剂(即时贴)只需轻轻一压就能黏结牢固,其黏附力为分子间作用力。
D.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其中产能最高的是糖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
A.电解池的阳极上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 B.二氧化硫、氧气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 C.压敏胶属于有机物,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D.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物质中产能最高的是油脂。 【详解】
A.Al是活泼金属,作阳极时,失去电子生成氧化铝,所以铝制品作电解池阳极电解,可在铝制品表面生成坚硬的氧化物保护膜,A正确;
B.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并且二氧化硫、氧气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进入炉渣,所以在燃煤中加入石灰石或生石灰,减少环境污染,是目前主要脱硫方法,B正确;
C.压敏胶属于有机物,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能牢固黏贴物品,C正确; D.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物质中:直接的供能物质是糖类,产能最高的是油脂,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点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