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周
周次 内 容 名句名篇默写 《曹刿论战》 《杂说(四)》 《次北固山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饮酒》 13 古代文化常识 历法知识(二) 易错易混词语 常见“词语赘余”(一)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曹刿论战(5年1考)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016·全国Ⅲ卷)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曹刿论战》中,写曹刿战中详察敌情的语句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公将战,曹刿请见。”
(3)《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论战》中,表现鲁庄公在战前准备上“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杂说(四)(5年0考)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
【注】①祇:苏教版教材中为“只”,语文版教材中为“祗”。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杂说(四)》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在生活中怀才不遇的人常用韩愈的《杂说(四)》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两句慨叹。 (3)韩愈的《杂说(四)》中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杂说(四)》中,作者开篇便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次北固山下(5年0考)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次北固山下》中,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以色彩纷呈、明暗相交的艺术手法刻画江南残冬早春景色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中,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年0考)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2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2)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由此句可以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你可以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点明送别之地和游人将去之地,描写景物为离别创设环境的语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即将远离的朋友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的句子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饮酒(5年0考)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陶渊明《饮酒》中,运用象征手法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仿佛找到自我归宿,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在的心态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陶渊明《饮酒》中,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饮酒》中,阐明作者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陶渊明《饮酒》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暗用了《庄子·物外篇》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5)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古代文化常识
历法知识(二)
(1)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3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干支纪年法】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2)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传》:“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3)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初九;《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
4
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4)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 夜半 纪时 地支 子 纪时 序数 23~1点 纪时 天色 日中 纪时 地支 午 纪时 序数 纪时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并序》:“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甚……,愬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三、易错易混词语
11~13 点 13~15 点 15~17 点 17~19 点 19~21 点 21~23 点 未 申 酉 戌 亥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丑 寅 卯 辰 巳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