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4)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9:59: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6课(第18-20页) 教材分析:

本文是本单元第一篇现代文寓言故事,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而瞧不起陶罐。陶罐却心胸豁达,谦虚友好。世事难料,埋在土里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学情分析:

(一)朗读默读能力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能力,但是抓住提示语、关注标点、体会人物内心来真正读好对话,学生还有一定难度。另外课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教学中通过理解词语等读好人物语言也是重点。默读课文学生有练习,但是还没有默读的习惯,特别是边读边思的习惯,需要课堂加以指导。 (二)概括理解能力

三下学生正在学习初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事,学生大致知道,但是要简洁有条理地表达有困难,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来理脉络,或者根据两个场景概括,教给学生适当的概括方法。 (三)思维发展能力

文章中人物神态、语言描写突出,反映鲜明的人物性格,学生大致能读懂,但是通过语言剖析人物内心,并且与寓言告诉的道理结合,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引导。本文揭示的道理学生能说一二但是多角度思考,全面概括还有困难。

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陶、罐、谦、虚”等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国王、骄傲”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说出“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相关语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陶罐与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灌的谦虚而不示弱,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明白课文与阅读链接中告诉的道理,能与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会正确看待事物,要全面的看待事物,要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对人要有礼貌。明白做事、做人正确方向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教学时要“以读为本”,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读、思、悟、议”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努力做到课堂40分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初识人物性格 第二环节:细读品味,读懂人物性格 第三环节:精读理解,了解寓言结果 第四环节:领悟寓意,多元解读

第五环节:运用技巧,创造表达 第六环节: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PPT课件

一、复习词语,引入文本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陶罐和铁罐》这个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知道了故事中有2个主人公,一个叫“陶罐”,另外一个叫“铁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上节课读书的情况。(课件出示) 御厨 骄傲 奚落 谦虚 争辩 何必 羞耻 覆盖 轻蔑 懦弱 流逝 宫殿 倒塌 朴素 傲慢 掘开 和睦相处 翻来覆去 相提并论 (复习部分词语,指名读) 3、同学们,如果要用上面的词语来概括陶罐和铁罐你会选哪两个词语呢?相机板书:谦虚 傲慢

【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抓住重点词语朗读,复习巩固知识。相信学生,站在学生的起点教学,对陶罐铁罐基本认识,为课文最终道理的获得奠定基础。】

二、细读品味,读懂人物性格

1、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1—9自然段分别用“——、~~”画出陶罐和铁罐神态和语言的句子,说说他们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2、交流反馈。

3、细读第一组对话(课件出示)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1)铁罐的话怎么读? ①关注标点“!”读。

②关注说话的神态,语气(提示语)读

理解“傲慢”、“轻蔑”(傲慢: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语气。轻蔑:别人在自己眼里很没用,不屑一顾的感觉。) ③结合理解再读。

④铁罐明知陶罐不敢还去问,他到底想干什么呢?(结合理解:奚落) ⑤铁罐的语言里奚落陶罐什么?理解“懦弱”。懦弱是弱小吗?(懦弱是胆小、性格软弱。)

⑥铁罐的优点是什么?(板书:坚硬)陶罐的缺点是什么?(板书:易碎)你看出什么?(铁罐拿自己的优点和陶罐的缺点相比。) (2)用同样的方法,读好陶罐的话。

陶罐为什么不敢碰?(陶罐易碎,它正视自己的缺点。) (3)合作读第一组对话。(课件出示) 4、第二组对话(课件出示)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1)根据上一组方法,同桌练读,指名同桌分角色读。

(2)铁罐刚才是奚落陶罐,还没有恼怒。可是他听到陶罐说了一句话,立刻就恼怒了,陶罐说的哪些话让他恼怒?(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3)这里面暗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我和你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这让铁罐恼怒,因为铁罐是看不起陶罐的。) 教师小结。 5、出示第三组对话,学生补充提示语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地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1)学生尝试不上神态或者语气的词。 (2)理解:和睦相处 6、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课件出示)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设计意图:紧扣语文要素,让学生抓住神态、语言描写读懂人物性格。紧扣思维目标,透过语言发现人物实质想法,为道理的明晰打下基础。注重语用,第一组语言到第三组语言,由扶到放,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语言实践的机会。课本剧表演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理解文本,体会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举多得。】

三、精读理解,了解寓言结果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洁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相机板书:朴素美观 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课件出示)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是一种阅读体会的方法,中年级学生需要教师引导。】

四、领悟寓意,多元解读

1、原来的铁罐这样坚硬,现在如何?原来的陶罐易碎,现在如何?前后对比,让人感慨万千。课文读到这里,你突然领悟到什么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别人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2、拓展问题,深层理解

(1)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没有被氧化,一直被人们使用。而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z6r29g4y455t2h95x553fre38hic90118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