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如何引导学生整合知识与方法
赵凯华先生说:“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课程的核心,也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舍此谈不上什么科学素质教育。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渗透式教学方法,作一定程度的跳跃,可使学生不过分地依赖教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在梳理知识内容时要做到 一、知识结构化
新课标的编写按模块划分,但在高考试卷中,作为必考内容,很多命题会涉及到多个模块的综合,由于在学习时是分模块进行的,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而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之一是比较系统,尤其是力学、电学部分的知识构成比较完整地知识体系。高考就是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解决新环境下的物理问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我们的学生不缺少知识,而是缺少系统的知识。特别是不会调动所学的所有的知识解决一个问题。所以在高三的复习中注意加强各章、各模块之间的联系,把各个独立的知识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和网络,围绕这些主干知识,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从宏观分析物理过程、微观上理解物理本质特征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在整合、梳理、构建知识结构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依托课本,疏理知识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结构往往形式上形态各异、内容上千差万别。在形式上可能是框图式也可能是表格式,在内容上可能是反映知识间联系的也可能是反映解题程序的,要允许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学生整理的结果在班上展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研讨,在研讨中提升。例如力和运动的知识结构如图1。学生独立建立知识结构图之后,要引导学生用好知识结构图,要求学生用其解题,进行“图上作业”,把与一个物理过程相关的物理知识都调动起来解决问题。既能帮助考生回忆知识,又能规范解题的操作步骤。
??F=0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平衡状态 静 止 匀速直线 匀变速直线 匀变速曲线 力的定义 力的分类 力的运算 合力 牛顿第二定律 运动 ??F恒定 ??F 受力分析 ?? F?ma?a??v ?t?a恒定 F 大小不变 始终与v垂直 匀速圆周 隔离法 F =-kx 始终与v垂直 简谐运动 牛顿第三定律 F 为其它 变力 a随F变化复杂运动 图1
物理实验也是有知识结构的,任何一个中学物理实验都要有如下的知识结构: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器材、④实验装置、⑤实验操作步骤、⑥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记录、⑦实验数据的处理、⑧实验结论。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方法要求如图2所示。
寻找原理
设计方案 提出问题
实验方法 仪器选择与使用 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解决问题 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
图2
把每个实验的大框架弄清楚了以后,才有具体到某一个实验的特殊的要求:控制那些变量条件、实验仪器的使用、数据如何记录,结论得出以及误差的分析。只有引导学生把上述实验的知识结构清楚了,才有可能去借鉴学过做过的实验用一下实验设计程序设计简单的新实验方案。
二、基本方法、技能程序化
1、规律运用操作规程序化。例如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操作规程如图2所示。
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的所有的力。画受力图 确定研究对象 运动情况分析: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画运动情景F?v?a?m?t图2
2、模型法是解决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基本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模型化”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各种类型的物理习题的解题过程看,物理解题可以过程可以表述为图3形式。
文 字
示意图
境 情
分析特点 再现
模 型 规 律
本题特有的 条件
讨论结果 运算操作
图3
关联、决策
我们知道,在物理学中不同的物理模型对应着不同的物理规律.因此我们在解决联系实际物理问题时,要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理过程,分析、比较各种因素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抽象出理想模型,最后选择相应的物理规律来研究.例如在力学中有两个比较常见的相近模型:物块模型(质点模型)和弹簧模型(质点组模型).物块模型(质点模型):有质量无形变的刚体,其机械能的表现形式为动能和重力势能;弹簧模型:有(或无)质量、可以形变的物体,其机械能的表现形式为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若物体无形变(如刚性小球、木块等)一般可转化为物块模型;若物体有形变(特别是弹性形变,如弹簧、弹性小球、不同姿势变化的人体等)一般可转化为弹簧模型。
3、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与具体的操作技能清单化 (1)物理学习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
受力分析法,状态分析法(包括分析初末状态的速度、动能、动量、势能、气体状态参量等)、场的分析、做功分析、能量转化分析、电路分析法(结构分析、能量分配分析)、图示法、列表法、图像法、等效法……
(2)具体的操作技能项目 怎样选取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怎样通过画图来审题?
怎样确定研究对象(按照局部、整体拆分研究对象)? 怎样运用隔离法做受力分析?
怎样做运动情况的分析(按照物理过程的先后顺序将一个过程拆分成若干个子过程)? 怎样做力的合成和分解? 怎样做速度的合成和分解? 怎样做场的迭加? 怎样求解动量的增量? 怎样求功?
怎样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怎样确定机械波传播方向?
怎样确定电场(或磁场)的分布? 怎样确定电荷间相互作用?
怎样分析直流电路(电势变化、结构变化、能量分配)? 怎样测量电阻?
怎样解磁场对电流作用问题? 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怎样用能的转化与守恒的观点解题? 怎样解物体相对运动问题?
怎样分析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临界条件? 怎样进行动态分析? 怎样确定物理模型? 怎样选取物理规律?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