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传统水源利用
2.1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2.2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
2.3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2.4利用现场原有水渠,收集地下水、雨水,作为消防、养护和冲洗用水。冲车池及洗车池设沉淀池及清水池,对洗车、冲车污水进行重复循环利用。
图6.1 集水池 , 沉淀池
2.5施工工艺采取节水措施。
2.51混凝土养护采用毛毡加塑料薄膜覆盖养护;
图6.2 混凝土养护
2.52混凝土框架柱采用包裹塑料布养护
图6.3 柱养护
2.6
实行用水计量管理,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用水量。施工用水装设水表,生活区与施工区分别计量。及时收集施工现场的用水资料,建立用水节水统计台帐,并进行分析、对比,提高节水率。
图6.4 水表
2..7施工现场生产、生活用水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在水源处应设置明显的节约用水标识。盥洗池、卫生间采用节水型水龙头、低水量冲洗便器等。
图6.5 节水型卫生器具 图6.6 节约用水标识
七、节能与能源利用
1、节能措施
1.1能源节约教育:施工前对于所有的工人进行节能教育,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电源控制出,贴出“节约用电”、“人走灯灭”等标志,在厕所部位设置声控感应灯等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1.2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1.3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1.4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1.5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1.6设立耗能监督小组:项目工程部设立临时用水、临时用电管理小组,除日常的维护外,还负责监督过程中的使用,发现浪费水电人员、单位则予以处罚。
1.7选择利用效率高的能源:食堂使用液化天然气,其余均使用电能。不使用煤球等利用率低的能源,同时也减少了大气污染。
1.8施工现场实行限额领料,统计分析实际施工材料消耗量与预算材料的消耗量,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关键点控制措施,提高节材率;专门成立钢筋管控部门和成本管控中心,控制钢筋损耗率量。
图7.1 成本管控部 图7.2 钢筋管控部
1.9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了资源消耗。
1.10 框架柱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取消框架柱抹灰层,降低资源消耗。
图7.3 框架柱
1.11 定期回收塔吊、电梯及小型机漏油,节约了成本。
1.12 加强短、废钢筋的再利用,如制作排水沟盖板、预埋铁件等,节约钢材。
2、机械设备与机电
2.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2.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3、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3.1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
3.2
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3 合理配置采暖、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4、施工用电及照明
4.1
规定合理的温、湿度标准和使用时间,提高空调的运行效率,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度,空调运行期间应关闭门窗。
4.2
实行用电计量管理,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用电量。生活区与施工区应分别计量,用电电源处设置明显的节约用电标识,同时施工现场建立照明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及时收集用电资料,建立用电节电统计台帐,提高节电率。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生活区还施行每户装有限流措施,杜绝大功率电器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