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 ※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 ☆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低的地方凸出;(如右图F处)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如右图D处)
(区分山谷山脊的方法:看等高线凸出方向数值变化 “低脊高谷”); ☆山谷处易形成河流,图中D处形成河流,河流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
3、(课本27页)陆地表面5种地形类型: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形平坦,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外围较陡、内部和缓)、山地(海拔高于500米,具有耸立的山峰)、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
4、地形剖面图相较于分层设色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重难点突破
一.经纬网的判读(在经纬网上确定点的位置一般有三种形式)
1.横平竖直的经纬网
(1)经度值向东增大为东经,经度值向西增大为西经。即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2)纬度值向北增大为北纬,纬度值向南增大为南纬。即北增北纬,南增南纬。
(3)确定经纬度。
2.侧视位的经纬网
如下图,侧视位的经纬网先根据极点找出南北方向(指向北极点就是北,指向南极点就是南),由南北判断东西方向,然后再根据经纬度变化规律判断经纬度。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20°N,20°W),B点的经纬度是(40°S,40°E)。
3.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上判断位置,如上图,这样的经纬网一般分两种情况: (1)已知地球自转方向:首先根据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判断东经和西经。
方法:顺着自转方向数值增大的是东经,顺着自转方向数值减小的是西经。根据极点和自转方向的关系确定南北极点。
方法: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南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北极,即明确了南纬或北纬。
(2)已知极点:首先根据极点判断南纬或北纬,然后根据极点和自转方向的关系找出东西方向,自西向东数值增大的是东经,自西向东数值减小的是西经。
图中甲地的经纬度是(30°N,135°E),乙地的经纬度是(30°S,45°E)。
【典例分析】
例1. 【2019?广元】读经纬网示意图,正确表示图中C地地理坐标的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