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此时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中世纪大学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神、法、医四科。其中,文科是基础。二、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第四、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第五、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第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方向、智育---核心、体育---基础三、弹性学制的特征---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
四、弹性学制要求的教育理念 1、培养目标多样性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3、管理工作灵活性 4、刚性与弹性的兼顾性
第五章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1、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特点:党委领导;会活动。 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柏林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由洪堡和费希特等创建并领导。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提出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赠地法案》,建立了很多“赠地学院”。 2、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3、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形式: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针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一)教育方针的构成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一)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二)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其作用表现在:
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三)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如何实现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培养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四)高校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教育(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第二、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第三、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教学工作---最基本的途径 2、科研训练---重要的途径 3、社会实践---基本途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一、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
1、社会本位论: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个人本位论:强调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赫尔巴特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斯宾赛 3、如何看待或如何评价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一)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它们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二)既要看到他们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局限性。
(三)抉择与整合。杜威“个人特质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1、历史演变: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博雅教育。其特征是: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3、专才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其特征是:分科进行;偏重应用;注重能力;知识面窄,影响后期发展。 4、为什么当代大学必须实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融合? (一)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
(二)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的需要(三)现有国情的选择
5、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6、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四)终生教育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
一、学制: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学生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 二、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1、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校长为最高行政长官;党政分开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方向:权力重心下移、精简机构和规范化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
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2、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 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4、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趋势、多样化趋势。 5、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一)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二)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三)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6、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一)学术因素(二)利益因素
(三)区域发展水平因素(四)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7、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一)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二)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三)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 (四)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就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四、高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五、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六、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