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5:21: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其次,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指《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十五《国风》中的很大一部分作品已经是下层贵族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创作,而《大雅》、《小雅》中的绝大部分抒情诗都是各级贵族的有目的的创作,他们的创作,已经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周代就处于很高阶段,周代诗人已经是有着高度文化教养的诗人,他们已经在以个体的抒情诗来表现我们民族的现实生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自己敏感的诗心,把抒情的笔触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对宗族国家的热爱,也有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封建恶政的憎恶;有征人的忧伤,也有弃妇的哀怨;有男女相知的欢乐愉悦,也有失恋相思的辗转徘徊;有对民俗风情的欣赏,也有参与劳动的快乐等等。总之,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2500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作,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修养。 13、和原始歌谣相比,《诗经》作品的创作有哪些新的发展? 《诗经》作品的创作与原始歌谣相比,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 (1)功利主义的自觉创作,周人开始自觉地有目的地创作诗歌;

(2)个体诗人的出现,诗歌从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独抒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过渡发展; (3)艺术水平的提高,周人开始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美,从而提高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水平。 14、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诗经》语言艺术特征: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双声如参差、踟躇,叠韵如辗转、窈窕、玄黄等,这些词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而《诗经》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

(4)重章复沓的章法和中心词的锤炼。重章复沓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15、《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有什么特征 ?这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章复唱。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重章复唱这一特征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成了《诗经》语言中的一些套语。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诗经》中的套语不仅为记忆的手段,同时包含有主题的因素。它本身就是艺术内容的历史积淀。所以既有丰富的意蕴又容易为听众理解,这的确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一个突出特色。

其次,重章复唱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重章复唱的过程中,由于套语本身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而不能有变化,那些中心词语的变换与锤炼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只能在那种重章复唱的章法中抓住中心词语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鲜明的艺术效果。如《芣苢》一诗采用的是动词变化的形式,《召南·草虫》则采用的是两组形容词变化的形式。这里中心词语的变化虽然有动词、名词、形容词之分,但它们的重章复唱方式却完全相同,正是靠这种方式,造成动作描述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意境的烘托和由此带来的感情的加深,达到抒情描写的效果。

16、《诗经》为中国诗歌艺术创作奠定了什么样的民族传统?

《诗经》为中国诗歌艺术创作奠定了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抒情诗最发达的国度。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史诗性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个别篇章 ),但是从现存记载看,无论是从原始歌谣到《诗经》中的创作,都是以抒情诗为主。言志和抒情乃是中国人老早就对诗的本质的认定。《诗经》的编辑和成书,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传统并确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抒情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具有普及性,是群众性的艺术。它的创作队伍是相当广泛的。这里既有上层统治者,如周王、执政大臣、公卿大夫,也有下层贵族和平民百姓、农夫、奴隶;既有各阶层的男人,也有各阶层的女子。

从《诗经》中还可以看出,中国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是直接面向生活的,是现实的世俗的艺术。诗人们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莫不把诗歌作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最好工具。这里有君王的忏悔,如《周颂·小毖》;有公卿对时政的关心,如《大雅·民劳》;有失意贵族的哀怨,如《小雅·小弁》;有士兵对家乡的怀念,如《豳风·东山》;有女子对恋人的痴情,如《郑风·狡童》;有对农业生活的叙述,如《豳风·七月》;有宗教礼仪上的歌唱,如《周颂·丰年》;有民间风俗中的男女互答,如《郑风·溱洧》……。正是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诗歌题材,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世俗里看社会,从个体中看群体,从际遇中看人生,从生活中看历史,这就是《诗经》

所奠定的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抒情诗的民族文化传统,昭示着后代各阶层进行广泛的诗歌创作,使诗歌成为中国人最为喜爱、最为普及、也最具表现力的文学形式,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度。一部中国的历史,都可以通过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诗歌创作得到鲜明的表现。

17、结合作品分析楚辞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屈原的诗歌创作除《九章》以外,其他如《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无不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烙印。

楚人信神好巫,直到屈原时代流传和保存下来的神话是比较多的。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本质意义上本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产生于原始初民对大自然的幼稚解释和幻想,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后者则产生于人类某些超自然的幻想,企图依靠某种神秘的手段 (符咒、降神、占卜等)和仪式,来驱鬼降神,以达到祈福消祸的目的。但两者又有某些共同的基础,即同是原始幼稚思维的产物,都是把自然意识化、人格化,即同为万物有灵论。这样巫术往往利用和凭借某些神话而施展,神话又借巫术得以生存和流传。可以说作为原始宗教信仰的巫术是对神话的消极利用和延伸,而作为“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而存在的古代神话,又往往给巫术活动带来某种文化、文学色彩。当时楚地的巫俗、巫文化正是这样。

屈原的《九歌》就是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光彩陆离、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诗中写神巫扮做群神形象进行歌舞,把自然之美与人的情致合而为一。《九歌》正是诗人屈原借用巫俗、巫歌而创作出来的别具一格的杰出作品。

屈原的《招魂》一诗,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的形式写成的。诗中对上下四方的描绘,充满了奇异的神话色彩,从素材到形式以至诗的句形、语吻,都深深打上了楚地巫风的烙印。

诗人的代表作长诗《离骚》,是一首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和倾诉自己爱国情怀的政治抒情诗。但诗的构思和全诗结构却十分奇特。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人自我形象,似乎就具有神性,带有神话色彩。诗中写他是神话传说中的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并起表字为“灵均”(王逸注:“灵,神也”)。为了显示身心的圣洁,他取江离、薜芷为衣,纫秋兰为佩;并朝饮坠露,夕餐秋菊;步马兰皋,驰止椒丘。特别是诗中写他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向神巫 (灵氛、巫咸)问卜,三次上天下地地神游。其中不仅吸取了许多神话人物、神话故事,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纵观《离骚》这篇长诗,它的起伏的文理,铺陈的手法,宏伟的结构,就正是由这种带有巫事活动的形式连组而成的。

屈原作品中独具特色的长诗《天问》,由172个问题组成,其中有对宇宙底蕴的探求,有对国家历史的回顾和问难,有对善恶是非的追究,他采用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以至使得这首长诗成了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文献。有人推测《天问》的这一奇特形式,正与古代的“卜问”形式有关,是由占卜时所提问题的语言演化而成的。

从以上种种考察看来,如果说没有古楚的巫术和神话,楚辞的艺术形式的某些重要特点就不复存在。 18、楚辞体具有哪些诗体特征 ?这些特征的形成和楚地的乐曲、民歌有什么关系? 楚辞体的诗体特征表现为:

(1)宏伟繁复的体制,如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比起《诗经》中的作品,篇章体制要长大得多,其中《离骚》、《涉江》、《哀郢》等篇篇末有乱,《抽思》中还有“少歌”、“倡”等。

(2)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楚辞体中的“兮”不仅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起着句读、调节节奏、代替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这是屈原的独处,是楚辞体独有的。

19、鲁迅先生曾说:“(楚辞 )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鲁迅先生认为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有二,即“时”与“地”,也就是产生的时代和产生的地域。从产生地域上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文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原始神话、巫觋工祝的宗教巫术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从产生时代来说,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战国纵横家铺陈辞采的言辞和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对楚辞的形式文采的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20、简叙屈原的生平及其对屈原创作的影响。 屈原的生平:

(1)早年以贵族身份担任三闾大夫。

(2)受楚怀王拔擢担任左徒,力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其美政理想即是进行政治改革,对内“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合纵抗秦,收复失地。

(3)屈原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屈原蒙冤被疏,离开郢都,流浪汉北。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4)楚怀王被秦国拘留后,屈原受令尹子兰等谗害,被长期流放江南。 (5)秦军攻陷郢都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了自己的理想。 (6)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21、长诗《离骚》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些感情是怎样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离骚》抒发了诗人的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这是长诗《离骚》的主旋律。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的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第二部分从女媭的责难到篇末,主要写诗人遭谗被疏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及其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的最后抉择。

22、《离骚》丰富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离骚》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

(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 (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壮美;

(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表现为三个艺术世界,即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23、屈原在《离骚》中是怎样吸取和运用神话的?

在《离骚》中,屈原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24、《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 ?《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离骚》中缤纷的香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的品德的形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

25、《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天问》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通篇问句的独特的整体结构模式。《天问》全诗完全由提问组成,从宇宙洪荒、天文、地理之事问起,继而又问人事,广涉夏、商、周三代历史,最后以问楚先和当代楚国现实作结,洋洋洒洒,无所不问,但细按其提问的方式和口气,又绝非是什么纯知识性的问答,即并非完全属于问所不知;而更多的是问所不信,问所不平,以至问所当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深思熟虑后的一种质疑,一种见解,一种抒怀。

(2)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诗人在长诗《天问》中,对历代兴亡史的发问,是本诗的主旨所在,即以历史为明鉴,来警戒楚之有国者,改弦易张,以救亡图存。在这部分里,既包含着诗人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倾注着诗人对历史上贤明政治、正义人物的仰慕和对昏君奸佞的挞伐,其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3)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 26、作为咏物诗,屈原的《橘颂》是怎样做到“不即不离”的?

咏物,以所咏之物为对象,要与所咏之物相切合,即所谓“不离”。但又不能局限于所咏之物,要借物见志,以物咏怀,即所谓“不即”。屈原的《橘颂》借物自喻,正做到了这一点。

屈原在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对橘树斑谰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作了热情的歌颂,认为它可以作为自己的师表,实际上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抒写。

在诗的前三句,诗人首先赞颂的是橘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即是说橘生于江南,不可迁徙,乃是它受命于天的固有美质和本性;而扎根深厚,不可移易,则又是它守志坚毅的结果。作者在这里表面上在咏橘、颂橘,实际上在托物自况,借橘抒发了自己的宗国之情和乡土之恋,并为自己生于楚,长于楚,义不容去国的思想,立下宏志美范。

在接下来的五句中,诗人赞颂橘树叶绿花洁,枝茂果圆。内外修美,文采斑斓,即从花叶、枝干、果实等内外各个方面描写橘树,说它是那么美好而不同于凡俗。从文字所描摹看,确颇符合橘之物象,是在咏物,然细绎所咏赞的方方面面,实乃语含双关,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在,即充满了对内美外修之人格的赞颂和自矜自许。

在随后的六句中,诗人接着赞颂了橘树有“廓其无求”(心怀广大,没有世俗的追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清醒地独立于世上,绝不随同流俗 )和“秉德无私”(坚持美德,毫无私念)等各种美质,因而诗人表示要以橘树作为良师益友和学习的榜样。很明显,诗人是把橘树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把橘树的某些特质和诗人自己的品格、理想结合起来,寄自己的情志胸怀于橘树的形象之中,诗人颂橘,也正是自颂。

在最后四句中,诗人先说“长友”,继说“可师”,尊敬之情递增,以示守节之心更坚,最后提出以伯夷为榜样,以砺己志;不仅有乡土情怀,更有以死报国之信念。

综上所述,作为咏物诗,屈原的《橘颂》做到了“不即不离”。

27、结合作品分析《九歌》和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

屈原的《九歌》内容,或写祭神的场面,或写诸神的故事,确与楚地的宗教和祭礼有关。战国时代楚国的风俗非常迷信鬼神,宗教性的祭祀活动在民间普遍流行,一是滥祭,即所祭的神灵众多,也就是带有泛神论的色彩;二是祭祀时的场面、规模都比较大,不是简单的行礼、祈祷就作罢,而是用巫觋来主祭并扮演鬼神。泛神论是原始的一种宗教信仰,但实际也包含和保留了一些关于日月山川等自然界的神话故事,是很好的文学素材。屈原的《九歌》各篇,正是描写的这些巫歌巫舞的场面,他不是为祭神而作,却吸取了其中的某些神话故事,以至巫歌的辞采,采用了某些祭奠形式,并写下了表达自己爱国热忱的新诗(如《国殇》)。从《九歌》的整体来看,它是一组具有楚地民间巫文化色彩,以楚神话为题材(《国殇》除外)的瑰丽诗篇。各篇在写法上也不尽同,有的单纯写祭神的场面,写神的降临和对神的礼赞。如《东皇太一》这首诗单纯写祭神的场面、盛况。《少司命》写人类守护神的降临。《东君》写对日神东君的礼赞。如有的写娱神时所扮演的神话故事。如《湘君》、《湘夫人》。而就其文体性质来看,它是以当时楚国民间祭典的内容和形式为蓝本,写出的一组神话诗和对楚国爱国将士的颂诗,并不是为祭神所写的祭歌。 28、试结合作品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成就。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诗中所描写的神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无不符合它们自然物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人的特征、人的性格。

(2)情景交融的意境。《九歌》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因而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味悠深的语言。《九歌》语言往往十分单纯自然,但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令人有读之不尽、味之无穷之感。 29、九歌》中的《湘夫人》和《山鬼》所写都是女神的爱情故事,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1)相似之处:a.主旋律相同,都是写由希望到失望,从无限幸福的憧憬到落入痛苦的深渊。b.刻画了恋爱中的女性心理,如都有对自身品貌的信心(湘夫人说“美要眇兮宜修”,山鬼说“子慕予兮善窈窕”);对爱情的真诚(湘夫人说“思公子兮未敢言”,山鬼为自己的迟来抱愧,并愿“留灵修兮憺忘归”);对失恋的现实都表现出将信将疑等。c.人物形象都有着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双重特征,既是女神,又是人间的多情女子。d.表现手法上的情景相生,如《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山鬼》的中“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2)不同之处:a.湘夫人具有水神的独特风貌,降临北渚,筑室水中,驾飞龙横大江;山鬼则宛然山神的神韵风采,乘赤豹从文狸,居住深山幽谷之中,于石磊磊葛蔓蔓的山间采摘灵芝。b.《湘夫人》强调了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和事与愿违之后的痛苦迷惘:幻想由众神簇拥入洞房表现了她对幸福的强烈向往,而受冷落欺骗之后的徘徊则表现出她无法释然的牵挂;《山鬼》中的女神受挫之后亦有苦恼,但更多些理智,如责备对方“君思我兮然疑作”,把自己摆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c.表现手法上,《湘夫人》虚实相间,用幻觉表现思恋的心理,《山鬼》主要是实写,以动作行为表现心理状态,如写她匆匆赶路,登高远望,采摘三秀等。

唐诗宋词部分

1、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诗词与音乐的关系的不同: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的最基本特征。

(2)诗词外部形式的不同:即律诗的句式长短相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一;诗的句法比较固定,词的句法灵活多样;律诗平仄相间、押韵固定,词的押韵则有多种新变;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规定,词的对仗比较灵活多样。

(3)诗词题材的不同:诗歌在题材内容上偏重政治主题,以关系到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内容为主,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主要抒写男欢女爱和相思离别,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诗词风格的不同:诗庄词媚,诗以庄重严肃为本,而词多细腻婉曲。

(5)诗词语言特色的不同:词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相比与诗,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典雅浏亮。 2、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需举例。 3、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诗庄词媚”是对诗词总体特征的一种概括,这首先表现在诗词的题材内容上,诗多表达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词多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其次体现在诗词的风格上,即使同样的题材,在诗词中也会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zuio2jl2k175lm25rnd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