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D
【点拨】从材料中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体现法家思想。选D项。
22.(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
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D
【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考试内容:春秋战国、隋唐、清末民初三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分析: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
23.(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7题)“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答案】D
【点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选D。
第 9 页 共 32 页
24.(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3题)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答案】D
【点拨】A项是墨家。B项是儒家。C项是法家。 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
25.(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
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政治与思想的关系和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从材料中分析,文庙从唐代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国各地,很明显是统治者利用孔子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项说法错误,汉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项从材料中难以得出。D项文庙的修建与城市经济发展无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儒学独尊以后,孔子逐渐成为儒学的象征。唐代以来在各地修建文庙,实际是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维护专制统治。符合此意的为A项,B、C、D项都不符合史实。
2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5题)“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第 10 页 共 32 页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答案】B
【点拨】“人人皆可以为圣”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末清初民主思想潮流的理解。根据 题干提供的信息主张反对儒学,批判圣人之道,主张思想自由的思想家应该是李贽,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7.(2008年上海高考B6题)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 【答案】A
【点拨】“礼”,我们常指周朝的“礼”,是周朝为了体现贵贱尊卑制定的制度。选A项。
28.(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分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知道程朱理学的这一核心主张,此题应该不难选择。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第 11 页 共 32 页
29.(2011年海南高考6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答案】B
【点拨】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选项D的周朝典制也可排除;题干要求选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
3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
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答案】C
【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AB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解析2:选C。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故选C项。
第 12 页 共 3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