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对密度公式p=m/V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实心物体,质量大的物体密度就大 B.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实心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密度就小 C.同种物质组成的实心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 2.下列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 B.凸透镜使能够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
C.任何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都将会聚于一点 D.凸透镜能使发散的光线减小发散
3.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4.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透镜及其组合所成的像,其中只能成实像的是 A.眼睛 C.显微镜
B.放大镜 D.望远镜
5.﹣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光的传播路径的是( ) A.
B.
C. D.
6.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A.湿衣服晾晒后变干 B.铁水被烧铸成工件 C.冰棒冒出“白气” D.秋天房顶上结霜 7.如图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 B.图线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
C.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 D.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8.敲响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对钟的撞击后,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大钟还在振动
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铁路的路基加厚,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m/s C.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医生用听诊器检察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10.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见房屋倒塌、重物落下,将演员砸成重伤的镜头,这些重物材料的密度 A.比实物密度大 B.比实物密度小 C.与实物密度相等 D.与实物密度相近 二、填空题
11.一杯水质量200g,水的密度1000kg/m,则这杯水的体积是_____cm,当这杯水完全结冰后体积将_____(填“变大”或“变小”“不变”)。
12.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这眼就是____眼.用凸透镜可以矫正________眼.
13.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大量出汗,若此时脱去外衣或吹风扇往往会感冒,这是因为体表的汗液发生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会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4.任何声音都是由于发声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的(选填“相同”或“不同”)。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_______不同,同时她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后两空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5.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1 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_________球运动时间长,______________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________球的运动.
3
3
16.汽车的后视镜是驾驶员坐在驾驶室座位上直接获取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等外部信息的工具。小汽车的后视镜大多是平面镜,而对于大型车辆。其后视镜一般是_____(选填“凹面镜子”、“凸面镜”),物体在镜中成正立、_____的虚像,增大了驾驶员观察视野。但即使如此,驾驶员仍有观察不到的盲区,如图所示,所以行车、走路定要注意安全。
三、计算题
17.脱蜡铸造是加工饰物或复杂零件的一种方法。例如:要加工一个锡质的小狗挂饰,它的具体做法如图所示:先用蜡制作一个小狗挂饰的模型,再以耐火泥浆浇注,待泥浆干燥后,加热使蜡模型熔化流
出,制成小狗形状的模穴,最后将熔成液体的锡倒入模穴内,待锡冷却凝固后取出。已知:小狗蜡模的质量是
,制作出的小狗挂饰的质量是
,
求:金属锡的密度是多大?
18.某铁路隧道2950米,一列长为350米的火车匀速行驶,速度为216千米/小时,当车头进入隧道时,小明在车头处,以某7米/秒的速度向车尾部移动。 (1)小明到达火车尾需要多少时间? (2)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
(3)小明能够在火车通过隧道前到达车尾? 四、实验题
19.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右”或“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8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____g;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读数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b”或“c”),酱油的体积为________cm3 , 酱油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0.小明和同学们要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他们选取了两个口径相同、厚薄不同的凸透镜A和B,并用图甲中所示的方法测出凸透镜A的焦距为______cm.
(1)他们先用凸透镜A进行探究。当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中所示时,恰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之后,小明把蜡烛移到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3)接着,小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用凸透镜B替换了凸透镜A,仍放在60cm刻度线处,他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则凸透镜B的焦距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A的焦距.
21.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要证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他的做法是_____。 (4)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号,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_____cm。
(5)小明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放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
(6)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_____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22.图甲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分钟后,停止记录。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
(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在当时的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你认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出一条即可)
(3)由乙图可知水的沸腾过程中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加热时间过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出一条即可)
23.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接着打开抽气机抽气,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由此可猜想将空气完全抽出后的情景,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_____中传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