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控制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基础货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流通现金。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直接掌握和操纵的调控工具,如买卖信用证券、调整存款准备率和对商业银行贴现率等的作用,达到减少或增加基础货币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对来自非银行部门的外部因素的变动进行预测,然后运用它所能控制的项目采取防御性措施,如提高储蓄利率、改变财政向银行透支等,以抵消外部因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7.简述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率(r) 对货币乘数的影响。①货币乘数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限制,货币乘数同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②r主要受三类因素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结构;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2)现金比率(h)与现金漏损率(c)对货币乘数的影响。①所谓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现金(C)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存款D之间的比例关系。现金漏损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这种现金漏损对于银行扩张信用的限制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②h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机会成本;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其他非经济因素(u)。(3)定期存款比率(t)对货币乘数的影响。①银行对定期存款(Dt)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率(rt)提留准备金。定期存款Dt同活期存款总额(Dd)之间也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当令t= Dt / Dd时,则(rt·Dt)/Dd=rt·t。这部分rt·t或(rt·Dt)/Dd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便可视同为法定准备率的进一步提高。②t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定期存款的利率。(4)超额准备比率(e)对货币乘数的影响。①超额准备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与法定存款碧绿具有同等作用。② e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商业银行持有e的机会成本;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非银行部门对现金的偏好;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P);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传统。综上,货币乘数m在量上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m= 1/(r+c+e+ rt·t) 或者 m= 1/[r+e+c+h-(r+e)·(c+h)] (h为财政性存款比率)。 五、论述题(阐述观点并加以论证,关举出必要的实例) 1.论述存款货币的创造和削减过程 (1)银行之所以能够创造存款货币,是由于运用原始存款发放贷款的结果。(2)为了分析简便,作如下假设:①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 ②法定准备率为20%; ③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④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3)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下表来表示:(4)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 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表 银行 增加存款 法定准备金 增加放款 第一家银行 100000 20000 80000 第二家银行 80000 16000 64000 第三家银行 64000 12800 51200 第四家银行 …… …… …… : : : : : : : :
29
总 计 500000 100000 400000 2.论述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是一个以信用创造理论为基础、与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有密切联系、由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可以按以下三个层次加以剖析:(1)调控主体:一是中央银行,这里称之为发动主体;二是商业银行,称之为放大主体;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称之为目标主体。(2)基本因素: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整个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与又称货币乘数的乘积。(3)若干金融变量: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以上诸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中央银行行为的是法定存款比率;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超额准备比率;直接受制于非银行经济部门行为的是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和财政性存款比率等。以上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组成,只是从静态角度作抽象考察,如果从各变量主体行为的经济背景和动态分析,实际运行过程要复杂得多。 ★3.论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影响货币供给的基本因素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1)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控制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基础货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流通现金。中央银行可运用存款准备率作为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工具,中央银行还可运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若干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调控基础货币等。然而,不但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现金的调控却受商业银行、企业、公众以及客观现实经济情况影响,这使中央银行难以对基础货币进行有效调控。(2)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调控。从货币供给量间接型调控总模型中也可看出,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并非都由中央银行的意向所决定,如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均由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为所决定。可见,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处于异常复杂的境地。当然,这不等于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应付,甚至束手无策。中央银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变现状,促使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来自非银行部门的外部因素的变动进行预测,如变动利率、完善金融市场等,以使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为纳入自己的轨道,为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九章 货币均衡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写在题后的括弧内。)
1.货币均衡的实际意义是 【 D 】 A.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等 B. 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C. 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 D.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大体相适应 2.社会产品的交换总体上讲就是 【 B 】 A. 货币交换 B. 商品交换 C. 信用工具的交换 D. 价值交换 3.从货币运动的独立形式看,反映社会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差别的是 【 C 】
A. 商品用量 B. 资本用量 C.货币用量 D. 价值用量
4.货币均衡是反映的是 【 D 】
30
A. 价值运动的情况 B. 资本运动的情况 C.信贷资金运动的情况 D.货币运动的状况
5.信贷规模和增长速度与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 【 A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不相关 D. 无明显关系
6.货币收支运动与商品流转的规模和速度 【 A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不相关 D. 无明显关系
7.尚未实现的需求或即将实现的需求指的是 【 D 】 A. 现实需求 B. 未来需求 C. 购买需求 D. 潜在需求
8.一国可能生产并提供给市场的生产能力是 【 C 】 A. 社会总供给 B.社会总需求 C. 客观总供给 D.现实总供给
9.货币均衡中的Ms指的是 【 A 】 A. 名义货币供应量 B. 实际货币供应量 C. 名义货币需要量 D.实际货币需要量
10.货币均衡中的MD.指的是 【 D 】 A. 名义货币供应量 B. 实际货币供应量 C. 名义货币需要量 D.实际货币需要量
★11.利率对货币供求有调节作用,当利率下降时 【 C 】 A.货币供应增加,货币需求减少 B. 货币供应增加,货币需求增加
C.货币供应减少,货币需求增加 D. 货币供应减少,货币需求减少 ★12.如果货币为外生变量,则货币需求的变动只会影响 【 B 】 A. 货币供应 B. 利率水平 C. 商品需求 D. 社会总供求
★13.一般经济均衡利率模型的前提是 【 A 】 A. 货币供求均衡和商品供求平衡 B. 货币供求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C.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与商品供求的平衡 D.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与国际收支的平衡
二、多项选择题(在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二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写在题后的括弧内。)
1.社会总供求平衡可以理解为 【 ABD 】
A. 货币均衡 B. 总体均衡 C. 实物均衡 D. 动态均衡 E. 静态均衡 2.从市场角度看,总供求平衡包括 【 BE 】 A. 信贷市场平衡 B. 商品市场平衡 C. 国际收支平衡 D.资本市场平衡 E. 货币市场平衡
3.货币供求失衡时,可以采取以下哪些方法来使货币供求平衡 【 ABCD 】
A. 供应型调节 B. 需求型调节 C. 混合型调节 D. 逆向型调节 E. 政策型调节
4.压缩货币供应量的措施有: 【 ABCDE 】 A. 卖出有价证券 B.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C. 停止发放新贷款 D. 增发政府债券 E. 提高税率
5、货币供应量变化以后,能否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 BDE 】
A.资本流通速度的变化 B.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C. 商品流通速度的变化 D.潜在性货币与流通性货币的比例支付手段
31
E.货币供应量与社会总需求变动在时间上的一致性
6.信贷资金来源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 【 ABC 】 A. 补偿基金 B. 消费基金 C. 积累基金 D. 平衡基金 E. 债权基金 ★7.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应当采取 【 AC 】 A.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B.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C.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D.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E. 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8.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应当采取 【 AC 】 A.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B.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C.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D.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E. 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三、简述题
1.什么是货币均衡,它与信贷平衡的关系如何?
(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
(2)货币均衡与信贷平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
A..在一定条件下,银行部门的信贷收支与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货币收支可以互相转化。
B..货币均衡和信贷平衡最终都可以通过货币流通状况反映出来。 ②区别:
A..货币均衡反映的是货币运动的状况,受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而信贷收支平衡反映的是银行信贷资金的运动,受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制约。
B..信贷收支运动主要与生产过程相联系,而货币收支运动主要与商品流通过程相联系。
C..信贷平衡反映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对银行信贷资金需要量与银行信贷资金供给量的协调平衡关系;而货币均衡反映的是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需要量与银行体系提供给社会的货币量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2.简述货币供应量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关系。 (1)联系:
①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货币供给在一定条件下改变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的变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货币的供给。
②联系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纽带就是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 (2)区别:
① 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 ② 货币供给量由现实流通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大部分构成;社会总需求由流通性货币及其流通速度两部分决定。 ③ 两者的变动在时间上不一致。 3.试分析货币失衡的一般原因。
(1)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
②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得本来均衡的货币走向供给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32
相关推荐: